老上海的古玩业是海上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研究它,对于了解上海近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有着重要意义。
上海开埠后,渐成为中国文物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形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古玩市场。1853年,为避太平军兵火,由南京、苏州等地迁沪的一批古玩商在原南市区侯家路设立的玉业汇市公所,在城隍庙花园开业的四美轩,在新北门开业的天宝斋等是上海最早的古玩行业组织和古玩店。进入20世纪后,社会动荡,战火不断,古玩货源开始多起来,使得上海古玩市场颇显起色。一大批逃难上海的前清遗老、失意军阀等携带大量古玩细软来到租界做起了寓公。为了维持奢侈的生活,他们将一件件古董送进店铺。在上海的外国人发现很容易就能买到中国古物,因而形成了一支收藏中国古董的洋人队伍。在租界与旧城相接的老北门、新北门一带成为上海开埠后最大的古玩业汇市,丛古斋、辟玉林、仪古斋等当时上海最有影响的古玩店铺都集中于此。上世纪20年代后,上海的古玩业日趋繁荣,至40年代,古玩店铺多达数百家。
老上海的古玩店有的是兼营,但大多是专营。如专营字画、玉器、青铜器、瓷器、木器、象牙、钱币、景泰蓝等。当时比较出名的字画专营店有达永清、杨大记、集宝斋等,玉器有瑞文斋、彝古斋、马呈记等,象牙有黄鹤记、王永记、同兴斋等,瓷器有王少泉、童庆记、李昌记等。还有一些古玩店专营出口业务,旅法华商卢芹斋与上海古玩商人吴启周等联合创设的卢吴公司,是中国开办最早,向外国贩运珍贵文物数量最多、经营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私人公司。
为了保障同业权益,一些具有法律意识的古玩商发起成立了各种不同的行业组织。位于江西路67号的上海特别市古玩业同业公会,鼎盛时会员有200多人,还专门聘请了花旗银行律师。上海市古玩商业同业公会设总务、交际、调查、会计、评议及鉴定各组,协调会员解决纠纷。这些行业组织,对正规当时上海古玩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老上海的古玩商不少是具有崇高爱国气节的实业家,新乐府昆班的创始人严惠宇就是其中一位。抗战期间,富有的江南地区沦陷,稍有家产的人都逃难到孤岛上海避难,许多没有生活来源的人靠出卖古董字画维持生计。严惠宇看到大量的古董字画被外国人收购,转售海外,心情十分沉重。为了保护中华文物,他在今陕西北路开设了古玩店云起楼。他请印坛名宿兼收藏大家秦更年、书画家兼收藏家汤定之为掌眼人,又聘潘君诺、刘伯年、尤无曲三位名画家兼鉴定家专门修复古字画,为上海地区文物、字画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国解放后,严惠宇将5000余件珍藏全部捐献给上海、南京、镇江3家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古玩商业系统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古玩市场逐渐萎缩。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盛世,上海古玩市场开始复苏。如今,除上海文物商店、朵云轩、上海古籍书店等老牌文物店外,形成了云洲古玩城、城隍庙藏宝楼、中福古玩城、东台路古玩街等古玩集市。千余家各具特色的民营和民间古玩店铺鳞次栉比,林林总总,展示着各式各样的古玩工艺品,成为上海文化市场一道靓丽的景观。
文化是社会生活最生动的反映。上海古玩业的历史,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近代上海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乱世黄金,盛世古玩。愿上海的古玩市场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