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这样岁数的人而言,30多年来在生活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越来越方便了。
从前有些事情估计终生难忘。记得有一次我有几件家具要搬走,首先需要找车,好不容易求东求西才找到一位大学同学,他正在一个部门的办公室工作,和司机班比较熟悉,帮我借了一辆卡车,又送给司机两条香烟。然后我再四处求人帮我抬,恰好一位中学同学来看我,外加两位要好的邻居,终于解决了问题,事后还请他们吃了一顿涮羊肉。看看如今,一个电话,搬家公司准时到达,要车有车,要人有人,无须操心。当然,我也知道韩国的搬家,连打包、保护都不用费心,只要指出地点,按时接收就行了。还有一次我和几位同学乘火车回来,火车晚点,到站后公共汽车已经下班,那时的出租汽车稀少,而且11点后基本找不着,所有的旅馆、招待所都不接待本市户口,又没有一家店铺夜里营业,只得在马路上瞎溜达,还不断遇见巡逻的,当时的观念凡是夜里出来的都不像好人,结果总被盘查。最后熬到首班车出发,才回到家里。现在呢,出租汽车彻夜可见,夜里营业的店铺随处可寻,宾馆、旅店巴不得你赶紧来投宿,管你是哪里的户口。
便民,是现在时兴的说法,家门口开个小铺,叫便民商店,马路边多了个早点车,称便民早餐,小区外面修了一条小道,是便民路。可是仔细一想,计划经济时代什么都按计划,不讲便民,而市场经济时代,商业必须便民,不便民自己先就倒闭歇业了,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况且还赚钱呢,不赚钱叫什么商店?至于市政措施、公共建设,便民更是天经地义,否则就是浪费。
其实,便民也分观念的不同。我们喜欢一下楼就可以打酱油,一出门就能够下饭馆,结果,我发现许多社区的一层都成了店铺,有的底层居民家庭自己都开个窗口,挂个招牌,号称便民,实际在做小本生意,还能逃税。这些个便民措施的最大后果就是楼门永远在进进出出,买个盐,打个酒,来个烤串儿,男女老少都会下楼来就近解决。不过,出国在外,尤其在欧美这样的国家,他们的便民观念与我们不那么一致。欧洲许多国家的商店假日不营业,因为店主和店员也和常人一样,必须休息。我去瑞士时,那里的有些店铺看到假日里游客云集,也想开业,还不被允许。在美国,很多人居住的地方远离商业区,每周抽一次时间去超市买回所有的日用品,问他们这样方便吗,回答是没什么不方便的。看来,他们的居住理念是安静,我们讲的是人气,很多人一看眼前没有商业区就感觉难以生活。
便民,最怕的是民分许多类,文化、习俗、喜好各不相同,方便了这一拨,惹恼了那一拨,人人都方便的时候实际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