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比赛时,除守门员外,场上队员故意用手或手臂触球(从而改变了球的运行路线)是犯规动作,称为手球;但是允许球员用头触球——头球。头球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进球手段,当球尚处于较高位置时跳起迎球,将球直接顶入对方球门或传给本队队员,往往能收到较好效果。头球进球的优点在于不给对方守门员有反应的时间,没有方向的预示,因为头球没有拦球或调整球的过程。
据统计,足球比赛中约有五分之一的进球是头球进球。许多优秀的前锋往往也是杰出的头球球员。世界足球史上有一位被誉为“金头”的匈牙利足球明星桑多尔·柯奇士(1929-1979),曾被世人称为“最佳头球运动员”和“射门机器”。在代表匈牙利国家队出场的68场比赛中,柯奇士共射进75个球,其中不乏头球进球;1954年在瑞士举行的世界杯比赛中,他一人进11球,被评为“最佳射手”。
自从1954年德国队(当时的西德队)创造了“伯尔尼奇迹”(逆转匈牙利队 )后,德国队里不断涌现出擅长头球的优秀前锋队员。著名前锋和头球高手乌韦·泽勒曾在1970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时用后头颈将球顶进英国队门将彼得·博内蒂把守着的球门,这一进球竟然“改变了世界历史”,在一本名为《如果……那么……》的书中提到,如果没有这一进球,那么英国队就能成为冠军;如果英国队得了冠军,那么哈罗德·威尔逊就不会落选首相;也就不会有以后的撒切尔主义。戏说,姑妄听之,也许在球迷的心目中,头球就有那么伟大。贝恩德·赫尔岑拜因是一位不寻常的头攻球员,1979年欧冠赛中,德国队与布加勒斯特迪纳摩队对阵,在第90分钟时,赫尔岑拜因以坐姿头球攻入对方球门。让人记忆犹新的是2002年的世界杯,德国队的克洛泽进了5个头球,又以漂亮的腾空翻技巧让世界球迷难以忘怀。
头球很精彩,但是有人担心,球员们长年累月训练和比赛,经常用头顶球对脑子有没有影响,或者会不会有更大的危险。一个重达445克的足球以飞快的速度(其加速度最大可达地球加速度的30倍)与一个相对迎来的脑袋碰撞,虽说头的硬度是球的10倍,然而在这10至20秒的撞击时间里,如果不掌握技术,头会晕的。美国爱因斯坦医科大学的科学家们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撞击的瞬间最大可达到颅-脑创伤时的数值。尽管如此,研究者并未提出警告,因为头球是有意识和有准备的动作;再说职业球员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每年受到这样的负荷都在1000次以下,业余球员更少。专家认为,对业余球员来讲,每年1000次以上头球才有可能引起持久性受伤。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对头球动作作了神经心理测试,没有发现对记忆力和专注力的负面影响。关键还在于玩头球的技巧,后颈肌肉对无风险头球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应从儿童开始用轻质球进行专业训练,按教练要求熟练掌握头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