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7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阴二士
胡中柱
▲阎应元塑像
▲《阎应元抗清》连环画封面
▲《阎应元抗清》连环画选页
▲徐霞客画像
  ◆胡中柱

  长江边上有座城,离扬州、镇江、南京不远,但似乎是被文人墨客遗忘的。王安石到过这里,没有留下佳句;辛弃疾在这里当过签判,但洋洋六百余首的《稼轩词》,无一句与此地有关,他宁可去镇江北固山上概叹“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来。”或去南京(建康)赏心亭上“把吴钓看了,栏干拍遍”;大旅行家徐霞客生于此,却吝惜地未写游记……

  对了,这个城市叫江阴,是一个著名的军事要塞,故豪放之士认为它码头太小,嫌其局促,而婉约之士又憎其兵气太“冲”,不如扬州的风月情怀。一本《中国名胜词典》,留给江阴的,只有“徐霞客墓”这孤零零的一个词条,厚近2000页的《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中没有一首有关江阴的作品———它实在太寂寞了。

  但是,江阴实在不该忘记一个人,一个不屈被杀后葬在江阴炮台下山石湾的坟堆中,但不知是哪一座坟的江阴典史阎应元。这位抗清的民族英雄,在明末这个遍地降臣“文官三只手,武将四条腿”的黯淡而颓唐的时期,留下了一首“正气歌”。

  一个典史,在今天讲究级别的官本位体系中,大约相当于正科级的县公安局长罢。在清军八旗24万大军兵临城下民族危亡之际,他率领三千壮士六万义民,拒敌于城下,碧血孤军,奋战81天,使清军铁骑损兵七万五千,折损三王十八将,套用一句民间豪语,是够本有赚了。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53口。

  真是石破天惊的壮举,24万大军的围攻,81天的死守,而歼敌七万五千,这意味着阎应元把自己和全城六万余人都放在一座巨大的悲剧祭坛之上,用热血和生命作为牺牲,以供奉那生生不息、怆然傲岸的民族精神。在弹丸之地的江阴城,这么小的舞台上,毫无闪展腾挪的余地,又是力量悬殊的,不可能打赢的战争,悲剧性的结局在开始时就已注定。然而,阎应元以及卓越的军事天才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力量发挥到了极致,让对方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都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当最后的结局降临之时,倒塌的是江阴城楼,耸立的是悲剧英雄的傲岸塑像,无怪那个连李白杜甫都不放眼里的赵翼,对阎应元却是由衷的佩服,“何哉节烈伟男子,乃出区区一典史。”

  可是阎典史的身后却十分寂寞,明史无其踪,清史稿无其名,比较同为南明英烈的史可法和张煌言,实不可同日而语,史阁部死后封忠烈公,扬州城外的梅花岭更是成万人景仰的圣地;至于张煌言,建祠杭州西湖南屏山下,与“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鼎足而三,俎豆千秋。可是,张煌言除了和郑成功合兵,在南京附近攻占过三州二十四县之外,只是一直跟着鲁王东躲西藏。至于史可法,在青史上照耀千秋,“殉社稷只江北孤城,残山剩水,尚留得风中劲草。”稽之史籍,“扬州十日”纯属清军的杀人表演,真正的攻守战只有一天。当然,史可法不是军事家,可是督师帐下的十万人马居然如此不堪一击,也实在令人浩叹,如果扬州城上站立的是阎应元呢?可惜,历史无法假如。

  中国人的文化崇拜,实在是太为根深蒂固了。阎应元无法与上述两位兵部尚书相比,除了位卑人微之外,文才欠缺也是重要原因。关云长如不能在灯下读《春秋》,恐怕难成武圣;岳飞倘没有《满江红》传世(尽管真伪有争议),名声不会如此之彰。同样原因,史可法面对多尔衮的劝降,一封《复多尔衮书》,雄文劲彩,让海内争传,而成千古最为著名之书信,更助了史阁部的名声;张煌言也是个文人,能写诗,写得相当不错,绝命诗“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慷慨凛然,大气磅礴。在杭州临刑前,遥望城隍山一带,长叹“好山色”,从容就戳。于是,张苍水似乎并非走上断头台,而是走入西湖山水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之中。生前忠义,死后名节都有了,对于一个中国文人来说,还能有更好的追求吗?何况又死在如许湖光山色之中,可以实现他与“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并立而三的夙愿,称得上求仁得仁,无怨无悔了,如此诗化的死法,难怪后世文人要传之为佳话了。

  反观阎应元,除了在城墙对着劝降的清将说的一句“自古只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外,只有在临刑时大呼的“速杀我”了,不乏豪放大气,威武不屈。然而,这两句大白话,让写史的文人如何渲染?在这些文人的眼中,淋漓的血色是比不上墨色飘逸潇洒,他们永远搞不懂,“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于是,阎应元在小石湾自然寂寞地沉默着。

  江阴还为中国历史贡献了一个徐霞客,一个不愿作官,不屑作官,却走遍了中国每个角落的地理学家,旅行探险家,游记文学家和诗人。

  徐霞客生于明末自幼便喜好“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高标俊逸人士的事迹,而不乐八股制艺,故一次应试失败,便再也不想走皓首穷经的科举之路,而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问奇于名山大川”的游历生活。自22岁开始出行,30多年间,东渡普渡,北达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登太华,西南到点苍、鸡足山。足迹及于今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16个省,及京津沪等地。自1640年(崇祯十三年)他在云南丽江境内身染重病,被人送回家乡江阴,次年去世,终年55周岁。

  如前所述,徐霞客不但是地理学家,更是一杰出的文学家,他的名山游记成为写景的经典佳作,被古今的游记集选本多次收入。记麻叶洞探险、湘江遇盗,南宁与静闻决别、鸡足山顾仆逃跑诸篇,情节生动层次跌宕、描写细腻、情深意切,是叙事散文的名篇。《随笔二则》,《近腾诸彝说略》等专篇,揭露大胆,议论中肯,切中时弊,为议论之佳作。《江源考》、《盘江考》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属考证文章典范。之于他的诗,当时就以“词意高妙,备极诸长”而受到如黄道周等名家的激赏。

  游记文学,是以山水景物为中心题材和主要描写对象的散文作品,徐霞客在这方面之所以成就极大,是因为“身即山川而取之”,从来不畏艰难地身临其境,从而绘画出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安徽黄山,自唐代以后,名声渐大,但山势险峻,攀登殊难,尤其是作为黄山三大主峰之一的天都峰,早徐霞客半个多世纪的旅行家罗洪光只能在黄山脚下,留下“何年白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的憧憬但无法登临绝顶,徐霞客则“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石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经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登上天都峰顶时,看到“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能登上莲花峰顶时,只见“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以目测得出莲花峰高于天都峰的正确结论。由于有了这样的经历,他以后说的“登黄山则天下无山,观止矣!”“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众人均奉为圭阜。又如贵州白水河的九级瀑布,由于人迹罕至,前人游记少言及,而徐霞客则不远万里而来,先是“遥闻水声轰轰”继而见“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然后峰陡路转,“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丽。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大者”,这等写法,简直可以拍电影取分镜头了,而且不仅以清健雄奇的笔调,描摹了黄果树的雄姿,更以丰富的游历经验断定其为海内第一的大瀑布,这个结论迄今也没人反对。

  此外,徐霞客非常喜欢云南,在他笔下的洱海碧波,点苍白雪和春城的滇池太华山,无不具备独特的魅力,不是亲身经历,是决然写不出的。不像那位名声很大的韩愈韩文政公,一辈子没到过桂林,却大写桂林山水是“水为流苏带,山作碧玉簪”。未免为识者所笑,这也给了后人一个重要的启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徐霞客的游历绝非现代人所想象的那种悠然休闲的旅游,而是一种探险,一种事业,他是带着一种殉道精神来进行对名山大川的寻访的,历数艰难险阻,有时是在冒生命之险,最后,差不多也是以身相殉。

  江阴一城,能有此一文一武二士,照耀在中国文学史和战争史上,也足以自豪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波兰乌克兰欧锦赛
   第A10版:波兰乌克兰欧锦赛
   第A11版:波兰乌克兰欧锦赛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第B17版:人才
   第B18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B19版:人才/留学招生
   第B20版:人才/招生留学
江阴二士
“嗜痂之癖”说真相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B07江阴二士 2012-07-01 2 2012年07月0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