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听奥地利女中音伊丽莎白·库尔曼演唱的马勒艺术歌曲专场。常见的艺术歌曲是由钢琴或乐队伴奏,而这次伴奏却是一个四重奏组,分别为小提琴、手风琴、大提琴和低音贝斯。
且不说用四重奏来伴奏马勒的艺术歌曲,显得多么的简约,而且这个组合非常新颖,尤其是手风琴的出现。因为小提琴、大提琴、低音贝斯都是弦乐器,而手风琴是键盘乐器,它们之间的音响搭配是否和谐,是很有讲究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手风琴家在整台音乐会上小心翼翼,时刻在观察其他乐手,将自己的演奏作为陪衬、烘托、中和的角色,恰如其分地融合在整体中,起到了既是中声部又具乐队木管的独特效果。马勒的艺术歌曲蕴含了许多民间曲调,而手风琴正是民间流行的乐器,对表现民间音乐有着天然的韵味。可以说,手风琴声部在这个四重奏组合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当然,音乐会的主角是库尔曼。音乐会上,她的曲目几乎囊括马勒的几部主要声乐套曲:《流浪者之歌》《亡儿之歌》《少年的魔角》等都有选曲,最后完整演唱的是《五首吕克特歌曲》。如此“盆景”式的马勒艺术歌曲,在上海的舞台上似乎还是第一回。
库尔曼毕业于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原是女高音。2001年她首次在维也纳民族歌剧院登台亮相的角色,就是莫扎特《魔笛》中的帕米娜。2005年开始,库尔曼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尝试改唱女中音,从此就以女中音的身份活跃于乐坛。此番现场聆听,感到她的嗓音属轻灵抒情一路,但也不乏内在的戏剧张力和丰韧度。她的音色、语感、乐感上佳,声线自然通畅,演唱表情生动,能根据歌曲中不同的意境作多样化的诠释。《五首吕克特歌曲》是全部演唱,整体的内涵情绪更为有机连贯,情感饱满,层次分明,步步推进,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当唱到《我已被世界遗忘》《在午夜》时,库尔曼仿佛得到了马勒在天之灵的召唤,沉浸在忘我的境界中,音乐会的气氛达到高潮。
担任伴奏的奥地利艾玛科德韦恩四重奏犹如绿叶,始终兢兢业业如影随形地衬托着库尔曼这朵红花,当然,他们在音乐会上也当了两回主角,演奏了马勒《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和《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改编版。他们的表现虽不像大乐队那样丰富而有气势,却也小巧玲珑,别有情趣,就如吃惯大餐后品尝清口小菜,别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