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场是生活社区
观众昨晚一走进上海大剧院,就被舞台上如山崖峭壁般环绕的垃圾场吸引。有不少人还走到舞台前,细细寻找“中国垃圾”。《猫》的一大特点,就是用工业时代的垃圾场,来营造现代社会《猫》的环境氛围,让观众看着装扮成动物的演员表演时,迅速拉近欣赏距离。这座由1500个道具组成的垃圾场,虽破败颓旧却无陈腐之气,各种类型的猫窜上跳下、钻进爬出,宛若一个颇具生活气息的神秘社区。观众细细寻找,看到那些生锈卷角的“沪A”车牌、脏迹斑斑的嫦娥月饼盒、新浪微博那个红黄色鸡头标志、巨大的新华字典等,不由得会心一笑。有人说:“如果在演出期间,发起一个‘中国旧物寻秘’的游戏,观众一定会饶有兴致地参与。”
猫妆敷面性格鲜明
《猫》剧一开场,各种各样的猫便从堆场上、垃圾洞、观众席挠首弄姿纷纷爬出。悄无声息地出现在观众身边时,还会驻足戏耍,让受惊的观众顿时产生亲密感,一些小孩则开心地抚摸猫背逗趣,短暂的互动使场内气氛相当轻松。34位中国年轻人扮演的猫,虽然猫皮裹身,猫妆敷面,根本无法认出真容,但在舞台上,无论是英雄猫、爵士猫、魅力猫、摇滚猫,个个性格鲜明,随着剧情发展,观众不会混淆谁是谁。不过,尽管以猫的姿态表演集体场面如群舞、合唱等,那种激情的释放有无可挑剔的视听冲击力,但在独唱或单独表演时,有些演员显然尚有点紧张和拘谨,让人觉得稍欠自如感。当然,毕竟是首场公演,也许还要在舞台上磨练一段时间,才能尽情尽心。
名家翻译歌词诗意
中文版的关键,不仅在于角色全部启用中国演员扮演,准确贴切的中文歌词更是重要因素。虽然无法对照英文版来逐字校验,但从现场感受觉得,演唱的歌词尽管稍稍缺少一点音韵顺畅性,但演员的歌声基本没有拗口别扭之处,听惯了以后,更是觉得十分自然。从字幕上的歌词看,翻译的内容比较注重强化诗意,这也与《猫》剧来源于艾略特的诗作相对应。据悉,中文歌词翻译出自残疾老翻译家薛范之手,看得出,诗句的运用非常考究精致,自有独到的功力。而中文台词则经过众人反复推敲,加入了时下人们熟悉的流行语、沪语和中国成语,在特定情境中出现,不仅有巧妙活跃剧情的功能,更体现了中文版“接地气”的效果。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