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的小区不是全封闭的,常有骑着自行车的拾荒者进来,围着垃圾箱翻掏,捡一些可回收的东西去卖钱。我家楼下正好有只垃圾箱,去扔垃圾时常会碰上他们,一来二去的也熟了,就会打个招呼。
天气进入酷暑后,在烈日下,这些拾荒者仍为生计忙碌着。
经常在下午“工作”的,是来自安徽的一个中年人。因长年“露天作业”,他又黑又瘦,短短的寸头下,颧骨突出的脸颊上,闪着黑黝黝的光。他的“装备”很齐全,自行车的后座两旁悬着两只方形的铁丝筐,筐边上插着几把长短不一的铁夹。前面的车龙头上,则吊着几只经改制的编织袋,用以放置不同的垃圾。
那天我去扔垃圾,见他正在垃圾箱旁抽烟。见我过去,他忙伸手接过垃圾袋。我随口问道:“你一天要来小区兜几遍呵?”他答道:“这没一定的,要看你们扔出的东西多不多。”我扔了一根烟给他,又问道:“你这样捡能挣多少?”他说:“捡垃圾能挣什么钱啊!捡一点是一点呗。”
有一次,我在小区理发室旁边的空地上,见他在分拣垃圾,地上摊满了硬纸板、饮料瓶、铁丝、塑料等,旁边一位秀气的姑娘在帮他捆扎硬纸板。他拿着把榔头,正费劲地敲一只废旧电器上的铜块。旁边的石凳上,还放着两瓶啤酒,其中一瓶已开启,正冒着白白的泡沫。他告诉我,帮忙的姑娘是他读大学的女儿。他每天这样辛苦地捡垃圾,就是为了供养她念大学。女儿非常懂事,寒暑假都来帮他的忙。
还有一位拾荒者引起我的注意。他是位年逾六旬的老人,常常在中午的时候,坐在我们楼下的石阶上抽烟,苍老的目光虚虚地飘向远方。如果不是旁边自行车上挂着的编织袋和斜倚着的铁夹子,他一身干净利落的装束,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拾荒者。
那天,我去楼下取报,见他正在捡报箱旁散落的广告纸,就伸手把夹在报纸里的几页广告纸也给了他,他连声道谢。我听他说的是上海话,心里有些纳闷,就随口问道:“你……?”又指指他自行车上放满垃圾的口袋。他明白我的意思,向我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他就住在隔壁的小区,老伴患病卧床,仅有的一个儿子又下了岗。前年他从一家机器厂退休后,收入一下子减少了许多,经济就有些拮据。看人家捡废品能进账些钱,他就推出家里的自行车又开始“上班”。
我说:“你出来捡垃圾,老伴、儿子同意哦?”他苦笑道:“我瞒着老伴的,把捡来的垃圾都放在我老伙伴看门的一家仓库里。儿子还算不错,有空就会去仓库帮我的忙。我每天都骗老太婆说,我去厂里上班啰。”我说:“这也是个体力活,又脏又累的,你年纪大了,可要注意身体。”他无奈地回答:“小阿弟,我也没办法呵,谢谢侬!”
这些拾荒者,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或许还会遭到人们的轻视。但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遭遇生活困境时,却顽强地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默默地支撑着生活。这些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度过人生坎坷的人是值得敬重的!
烈日下的拾荒者,请多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