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古城小阳春,天香国色颂牡丹。最近,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晚会在南京举行,上海曲艺界老领导吴宗锡先生不孚众望,榜上有名。
88岁高龄的老吴亲自参加颁奖仪式,成为晚会一个亮点。当白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吴手棒奖杯向观众致意时,在场的观众掌声雷动。
说起老吴的经历,在文艺界颇具影响力。1945年,他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表面上是位洋学生,实际上已经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工作。
上海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派刘厚生向吴宗锡传达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对本地戏曲(包括曲艺)也要加以关注。”按照组织的要求,老吴开始收集评弹艺人的生存状况、书场设备、演出书目等有关资料。可想而知,这些资料对一个刚刚夺取政权的新政府是何等重要。有缘的是,解放后,老吴分配在上海军管会文艺处工作。于是,他脱下旧长衫,穿上人民装,组织交给他的任务竟然还是领导包括评弹、滑稽、滩簧在内的本地戏曲。后来,他在上海人民评弹团连续担任30年团长,直至“文革”结束,老吴被任命为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不少同志告诉我,当年,老吴在评弹团参与书目整理,创作现代中篇,培养青年骨干,工作成绩非常出色。不过,当年这位洋学生领导老艺人毕竟是个新课题,还闹了笑话。
上任伊始,老吴不仅鼓励艺人对书目传承创新,还启发他们改革评弹音乐,并且亲自为艺人介绍西洋古典音乐,甚至把莫扎特、贝多芬创作的小夜曲哼给大家听。老艺人文化程度不高,甚至还有不识字的文盲、不识谱的音盲。他们很佩服吴团长政治觉悟高,熟悉中国传统文学,热爱西洋古典音乐,因此,很有兴趣听他讲解音乐。但是,很快就发觉老吴唱得蛮好听,就是容易跑调,因此,戏称老吴的演唱是“好听老跑调”。不过,这些音乐普及工作的效果是显著的,聪明的艺人不仅能够欣赏名曲,还能举一反三,对评弹音乐的创作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民主生活会上,有人提议,请老吴这位洋学生与艺人一起上台,体验说书的甘苦。老吴心想,这有何难,说书就凭一张嘴,自己本身就是苏州人,上台开口讲几句,应该不成问题的。
正巧,张如君、江文兰两位演员准备去郊区演出《玉蜻蜓》。老吴与他们合作,把双档改为三股档,老吴在书中扮演船夫,只有一句台词。
正式演出那天,小茶馆里热闹非凡,广告牌上赫然写着:特请上海评弹名家张如君、江文兰、吴宗锡弹唱《玉蜻蜓》。
老吴胸有成竹与演员一起登上书台。张如君、江文兰把这回书说得生动有趣,轮到老吴开口了,尽管他台词背得滚瓜烂熟:“客人,船到了,请你上岸哉。”可是临场就是开不出口。眼看出现尴尬局面,江文兰灵机一动,用角色的口吻主动问道:“啊,船家,我可否上岸了?”这下,总算解了围,老吴马上接口:“客人,船到了,请你上岸哉。”
通过这次演出实践,老吴得益匪浅,体会到做先生必须先当学生。从此,他与演员真诚合作,为传承评弹事业作出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