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看新片《一九四二》,请勿期待任何愉悦的观影体验,全片始终贯穿着冰冷而压抑的基调,看完唯有“欲哭无泪”之感。电影从“食”的问题出发,展现了七十年前河南大饥荒的全景,探讨了人性在极端处境下的真实表现。没有冯氏惯有的调侃幽默,也没有催泪的煽情桥段,《一九四二》赤裸裸地剖开灾难背后的黑暗,残酷而直白。
情感表达克制
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发生了旱灾,千万民众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电影表现的灾民大逃荒的场景震撼人心……在饥饿面前,灾民们毫无尊严可言:为了几升小米便卖儿卖女;为了两块饼干就愿出卖肉体。随着情节的发展,人性在极端处境下的真实表现一览无余。
冯小刚此次的成功之处在于,对逃难中灾民的情感流露,表现得比较克制,并没有刻意渲染苦难和悲情。比如面对亲人的死亡,灾民们没有哭天抢地,只是恨恨地说一句“不受罪了”,然后继续往西走,更符合饥饿和死亡磨难下精神麻木的事实。
细节蕴含温暖
但《一九四二》也不都是描述黑暗,电影在多处细节耗费笔墨力图展现人性的温暖。比如,对身处困境中的佃户,“老东家”时不时会施以援手;对河南的灾荒,《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亲赴现场调查并向国民政府求助;对日本人的凌辱,灾民栓柱毫不妥协地选择守护继女的风车。而最具代表性的一幕发生在电影行将结束时,被买走的花枝要求和栓柱在草地里互换棉裤,因为她的那条“更囫囵些”,这其中,既有生存智慧,也有生死相托。在无力抗拒的灾难面前,这些温暖的细节闪着光,给人以希望。
电影结尾,孑然一人的“老东家”在回乡路上遇见死了母亲的小女孩,小女孩叫了“老东家”一声“爷”,两人最终相依为命,继续逃荒,互相得到了救赎。他们为何能支撑下来?是因为人性中所焕发出来的那一点温暖的光芒,而这也暗喻了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人物立体复杂
《一九四二》对人物的塑造,也摈弃了以往灾难片的脸谱化趋向,外形写实、内心复杂。灾民们露着棉絮,糊着泥浆的衣服让我们透过影像回到了70年前的那个场景,而他们消瘦的脸颊和干草似的头发也还原了苦难所留下的痕迹。全片属张国立戏份最多,他所演绎的“老东家”,一开始懦弱而自私,但不时会表现出慷慨,而当饥饿越来越严重时,面对亲人的离去他又显得麻木,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被张国立演得相当到位。
相比灾民,饰演国民党官员的几位演员表演更出彩。尤其是陈道明和李雪健,前者将蒋介石面对河南饥荒时于心不忍但又打着小算盘的微妙心理把握得非常贴切;后者则将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塑造得相当立体:大灾面前,他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愿,局势所迫时,他又不得不向他人低头。
陶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