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让申城慈善募捐呈现出非常时期的“井喷”状态,而最近3年,在申城慈善事业发展格局中,公募基金会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为47家、48家和49家,募款数量则分别为:11.97亿元、12.98亿元和15.71亿元,3年合计达40.66亿元。
与此同时,本市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为52家、2010年61家,2011年70家,目前则已增至86家。2009年至2011年,本市非公募基金会接受捐款也逐年攀升,分别为:4.48亿元、5.3亿元、7.9亿元,3年合计17.68亿元。
可见,最近3年公募基金会依然是申城慈善的“绝对主力”,但非公募基金会的“长势”已超过公募基金会,集聚善款的能力也增势明显。
非公募基金会异军突起,一个重要原因是,经历了30年经济发展,越来越多有能力、有担当的企业和个人参与慈善事业,整个社会的慈善理念和氛围日渐浓厚,非公募基金会的出现给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慈善参与渠道。其次,非公募基金会的不少发起人多年在企业或公司担任管理人员,使这些基金会的组织管理通常非常高效。第三,“高透明度”带来社会公信力,这是2011年“郭美美”等一系列公共事件引发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普遍质疑和反思后,申城慈善事业依然“增势不减”的关键。2008年8月,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在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为地方性非公募基金会,2011年“真爱梦想”被《福布斯》列入“中国最透明基金会”榜单榜首,“真爱梦想”2011年度筹款收入和项目支出比前一年增长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