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初级中学初一班主任罗钰佳2006年工作,很快她就发现,管理班级,不能用强硬的手段,而要增加个别化教育机会。理解不同孩子的个性。班上有个女孩喜欢标新立异地戴着帽子,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和同学一起玩,总觉得“别人不理解我”。罗老师没有命令她把帽子摘下来,而是和她谈心。结果,她发现,女孩的理由很可爱——“老师,我头发天生蓬蓬的,我想戴帽子压一压,否则看上去会很好笑。”她的戴帽上课申请,也得到了罗老师的批准。一次次平等的沟通中,女孩对老师产生了信任,话也多起来。罗钰佳请她参与学校快乐文化节集体诗朗诵表演,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上台之前,女孩自己将帽子摘了下来。
“我会告诉孩子们,上台表演心里很紧张,结果是学生来鼓励我;觉得上课哪里有遗憾,我在微博说出我的想法,同学们也会积极和我讨论。”罗钰佳觉得,老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是“示弱”,让学生感到你是真实的,是能够平等对话的。
学会向学生真诚道歉
三好中学老师朱菁觉得,老师也要学会道歉。有一阵,班上一个孩子成绩明显退步了,家长反映孩子最近迷上了画画,耽误了学习。按照惯例,朱菁建议家长,回去和孩子谈谈,不要因为兴趣荒废了学业。没想到,过了几天,孩子在日记中写道,“老师,你和我父母的谈话,扼杀了我的梦想”。“我的本意只是希望家长引导孩子把对画画的兴趣变成学习动力。”和孩子当面聊了以后,她真诚地对孩子说,“如果朱老师的表达方式,让你的父母产生了误会,老师向你道歉,我们还能做朋友吗?”看到孩子点头,朱老师才放心,也提醒自己,以后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先和孩子聊透了,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