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2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后老师这样读懂学生: 多问“为什么”少说“不”
陆梓华
  如今,在很多学校,80后老师已经挑起大梁,00后的孩子们也一批批进入校园。当年轻的老师,遇到更加独立且有个性的一代,师生关系会发生哪些改变?以“读懂学生”为主题的黄浦区青年教师论坛日前举行。年轻老师们认为,若要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要少说“不”,多问些“为什么”。探求“无理要求”的缘由

  向明初级中学初一班主任罗钰佳2006年工作,很快她就发现,管理班级,不能用强硬的手段,而要增加个别化教育机会。理解不同孩子的个性。班上有个女孩喜欢标新立异地戴着帽子,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和同学一起玩,总觉得“别人不理解我”。罗老师没有命令她把帽子摘下来,而是和她谈心。结果,她发现,女孩的理由很可爱——“老师,我头发天生蓬蓬的,我想戴帽子压一压,否则看上去会很好笑。”她的戴帽上课申请,也得到了罗老师的批准。一次次平等的沟通中,女孩对老师产生了信任,话也多起来。罗钰佳请她参与学校快乐文化节集体诗朗诵表演,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上台之前,女孩自己将帽子摘了下来。

  “我会告诉孩子们,上台表演心里很紧张,结果是学生来鼓励我;觉得上课哪里有遗憾,我在微博说出我的想法,同学们也会积极和我讨论。”罗钰佳觉得,老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是“示弱”,让学生感到你是真实的,是能够平等对话的。

  学会向学生真诚道歉

  三好中学老师朱菁觉得,老师也要学会道歉。有一阵,班上一个孩子成绩明显退步了,家长反映孩子最近迷上了画画,耽误了学习。按照惯例,朱菁建议家长,回去和孩子谈谈,不要因为兴趣荒废了学业。没想到,过了几天,孩子在日记中写道,“老师,你和我父母的谈话,扼杀了我的梦想”。“我的本意只是希望家长引导孩子把对画画的兴趣变成学习动力。”和孩子当面聊了以后,她真诚地对孩子说,“如果朱老师的表达方式,让你的父母产生了误会,老师向你道歉,我们还能做朋友吗?”看到孩子点头,朱老师才放心,也提醒自己,以后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先和孩子聊透了,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2013春运直通车特别报道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专版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7版:市场之窗
   第B18版:市场之窗·评比
   第B19版:市场之窗·评比
   第B20版:职场方圆
八○后老师这样读懂学生: 多问“为什么”少说“不”
择“优”不如择“you”考试达人不再牛
作文新招:给莫扎特音乐配上词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校园内外B14八○后老师这样读懂学生: 多问“为什么”少说“不” 2013-02-06 2 2013年02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