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不是“标签”
优秀,是这些被国外名校提前录取学生的重要“标签”。那么,什么才是国外招生官认可的优秀呢?康奈尔大学招生官Shawn L. Felton在审阅一批申请者的推荐信时发现,SAT(美国高中生学业水平考试)2200分已经算是“低分”了,拿满分的申请者绝非个例,再加上推荐人的妙笔生花,几乎可以让招生官们难以取舍。
考试“牛人”越来越多,分数越刷越高,一个个“优秀学生”层出不穷,于是,甄别的办法唯有通过谈话。来自斯沃斯莫尔学院的招生官Ruby,在126个单词的简单谈话中,竟然强调了5遍“you(你)”,他表示,与其说是择“优”,不如说是择“you”,是要挑选一个更加个性化的“你”。
这样一种非同寻常的对“优秀”的判断,也在几位提前录取的学生身上得到了验证。他们说,申请美国名校,成绩不是“硬道理”,相较于直观的分数,招生官更希望从申请材料中认识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选择他们学校、将来会在那里愉快学习的理由是什么……
凸显独特的“我”
说到个性魅力,在经验分享会上演讲的多位同学都提及了这么几个重要概念:“你是谁?”“你有什么梦想?”“什么是真正适合我的?”“我能学到我想学的吗?”“我会快乐吗?”他们建议正在准备出国留学的同学们,不要让考试分数湮没了鲜活的自我,不要让大学排名掩盖了大学的气质,选择学校和专业更不可那么功利,而是要真正出于心中的喜爱才去学习,去成长为那个“我”。
此外,对于许多中国同学来说,准备一份能博招生官眼球的“社会实践”履历,也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到哪里去寻觅?小秦同学通过亲身体会告诉大家,答案或许就在你身边。她说,扎堆“热门”的课外活动,既难凸显自己的优势,在创意方面又显得乏善可陈。她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盯着“模拟联合国”和“学生领袖领导力”等时髦的活动,而是完全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在母校的“国际母语日”活动中大力推广上海方言,并成功邀请了一批沪语专家、演艺明星来举办讲座。她坦言,正是因为选择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能最终被耶鲁大学提前录取。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