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装备空中“搭桥”
无人机被军事家们誉为“现代战争宠儿”,在几场局部战争中,以侦察、监视、干扰、攻击等手段为任务的各类无人机大出风头。在雅安救灾过程中,无人机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情报保障”功能。
据报道,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后,驻川第13集团军某特战旅侦察分队旋即携带无人机、战场电视等新型信息装备迅疾出动,搭乘直升机直抵震中灾区,为指挥部传回实时情报信息,为救援分队科学高效搜救提供详尽数据。截止4月21日凌晨,该分队成功从灾区12个不同方位进行无人机航飞和战场电视传输,覆盖区域达到10余平方公里,有效帮助抗震救灾指挥部进行救灾力量分配等工作。
从公开信息看,部分基层部队已列装多款战役战术无人机,它们在理论上都能用于抗震救灾。其中一种“口袋式”无人机,其翼展只有几十厘米,重量不足3公斤,其腹部安装一台小型摄像机,能深入道路断绝的地方实施全方位空中侦察。完成该机的组装、调试、架设地面站、选定航线、加注油料、启动发动机等投放过程只需十几分钟。
除了“口袋式”无人机,依靠滑轨起飞的大型无人机在工作距离、探测范围、探测精度等方面都更胜一筹,不仅可以长时间盘旋滞空,使用高分辨率的摄像器材监控灾情,还可以携带通信中继器材,为灾区与救灾中心连接起通信渠道。
在山区救灾行动中,大量空运平台极为重要。从俄罗斯进口的伊尔-76和国产运-8军用运输机都采用低压起落架系统,能在粗糙的简易跑道上起降。当然,伊尔-76和运-8的驾驶员很辛苦,因为它的操作仪表盘密密麻麻,不如先进客机驾驶舱里的三块液晶屏幕方便,然而这些设备却极为可靠。
此外,中国陆军航空兵已在救灾中出动了米-171直升机,从事灾区物资空投和伤员后送工作,它是俄罗斯研制的米-8/17河马系列战术运输直升机家族的佼佼者,一些西方国家也大量购买。使用者对米-17的评价是:寿命长,坚固耐牢,能承担各种飞行任务。当然,米-171也沿袭了俄制武器的不足,对乘员的生理承受能力考虑不多,飞行噪音也容易让乘员疲惫,但在生死关头,其表现却毫不含糊。
后勤保障一应俱全
从相关新闻看,解放军及武警部队的专业救援及后勤保障单位已奔赴救灾一线,在新闻画面中可以看到,用于破拆、搜救的工具装备到了连排级别,比如某连级规模的救援队就展示了搜索音响探知器、伸缩梯、万能搬送具、构造物探知器等,而排级小分队则有小型削岩机、背负式灭火器、吊钩和钢索、作业照明具等。值得注意的是,受地震影响,房屋的钢筋预制板倒塌下来,往往堵塞救生通道,而被压在下面的灾民奄奄一息。遇到这种情况时,解放军和武警救援部队也有一系列开门工具,从经过精密设计的撬棍到电锯,从类似重锤的撞门器到爆炸索,各种样式都有。
需要指出的是,解放军特战部队完全能配合专业救灾队伍行动,他们长年从事小群多路、钻隙渗透、独立作战训练,具有立体化、全天候行动特性,在战场感知、前进观测、目标定位、同步情报传输、特种通联、地空导引等作战能力,同样可以用于救灾救难、灾情掌握。特战部队的一些电子装备同样可用于救灾,例如:双频卫星定位系统和数字电子地图可以得知自身所在与目标地区、受灾民众的精确位置,再呼叫直升机进入灾区救援;微光夜视镜和热成像仪可在夜间或浓雾笼罩的情况下执行搜救任务;穿透式人体活动探测雷达和越障探测机器人原为反恐、城镇作战用途,也可用于搜寻坍塌建筑物内的受困人员。其他如轮式全地形车、激光测距望远镜、红外求生信号灯、锚钩拋绳枪,以及求生装备、多用途刀具等个人特战装备也对救灾颇有帮助。
“头脑革命”渐显威力
实际上,此次抗震救灾也让外界从关注解放军的武器升级,转向应对非传统安全领域威胁的能力。在近几年的救灾行动中,解放军显示出的“一体化”行动能力,其实是以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和构建网络化指挥作战体系为特征的“头脑革命”的结果。
据报道,在此次救灾过程中运用了大量信息化装备,例如融导航定位、授时、指挥、短消息通信等多种功能的北斗导航系统就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只有少数国家才能研制的卫星通信车则可以将一个随动天线时刻对准卫星,保证通信畅通,使部队具备行进间连续指挥的能力。
事实上,解放军正致力于从机械化部队向信息化部队发展。近几年,多次进行联合程度广、信息化程度高的演习和训练。专家认为,以发展信息化指挥系统为核心的“头脑革命”并不仅有助于打赢战争,也将有助于应对多样化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在目前情况下,中国面临的安全威胁错综复杂,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严重。解放军既要履行其根本职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又要进一步完成好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任务,信息化指挥系统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雅安抗震救灾行动为例,要想在震区的有限范围内,快速调动部队,如果没有高效率的指挥、通信和控制系统是很难完成的。 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