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调查局23日表示,波士顿爆炸案二号嫌疑人焦哈尔·察尔纳耶夫已经接受了初步盘问。一名知情人士透露,嫌疑人已供述作案动机是因为对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不满,想要捍卫伊斯兰教,“在美国国内制造混乱报复美国”。就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波士顿爆炸案应该是“独狼”式恐怖袭击。我们该如何认识这种被美国总统以及情报人员屡屡提及却又头疼万分的恐怖主义行径呢? ——编者
1 强烈不满走向极端 单打独斗更难防范
问:什么是“独狼”袭击?“独狼”是怎么产生的?他们制造的恐怖袭击有何特征?在9·11恐怖袭击之前我们通常也不会将之称为恐怖袭击。如今我们究竟该如何界定“恐怖袭击”?
答:“独狼”(lonewolf)是指那些没有组织背景、单独发动针对无辜平民的恐怖袭击的极端分子。奥巴马总统在“9·11”十周年纪念前发表的演讲中提到,“独狼”这种单打独斗式的袭击虽然没有恐怖组织的指使安排,但因袭击者受“仇恨意识”支配,同样给社会和普通民众带来很大伤害,而且又因为袭击者的孤立身份,使相关的预防及事后的调查都有较大难度。从技术层面上看,防范“独狼”难度更大,因为“独狼”在犯事之前就是普通民众,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对其自己的民众进行百分之一百的监控和防范。所以,当奥巴马声称“独狼”袭击“危害更大、追踪更难”,其实指的就是政府处理这类问题的棘手程度,而不是说“独狼”造成的伤害比“基地”更厉害。
“独狼”对社会不满而走向极端,这个极端可以有各种表现方式,一旦以不分青红皂白专门针对无辜平民发动袭击的方式出现,就成为恐怖主义,因为它符合国际上通行的对恐怖主义的定义。但对社会不满而走向极端却是常见的社会现象,因此在将这种现象界定为恐怖主义时各国都十分谨慎,这也是为何奥巴马在波士顿爆炸袭击甫一发生时出言小心的原因,因为从当时的迹象来看,这次袭击系国内极端分子所为的概率比较高。当然这也反映出9·11以后虽然美国成功防止了国际恐怖组织对本土发动重大袭击的图谋,但国内极端分子攻击频率却在上升。
“独狼”虽无整套意识形态,但其反社会行为一旦成功,同样会产生很大影响。从美国反恐部门的处理方式来看,目前将这类针对平民且易导向社会性恐慌的行为界定为恐怖主义的趋势比较明显,波士顿爆炸案也证实了奥巴马几年前就发表的看法,他认为美国今后反恐的重点是在国内。这也应引起世界各国的警觉。
2
反恐重点将转国内 形男很难根本好转
问:相较于传统的恐怖分子,为什么“独狼”式袭击被美国定义为最难防范的袭击形式?“独狼”增多对美国社会及反恐战争有何影响?
答:产生“独狼”的根源五花八门,其中个人的遭遇和所处小环境影响占的比例较高。与恐怖分子隶属某个极端组织或忠于某种极端意识形态不同,“独狼”的作案动机与其说是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标,倒不如说是为了发泄某种不满或实现个人报复目的,但采取的方式却在逐渐向恐怖组织靠拢,即在大型的公共活动制造事端,制造更大的影响,甚至恐怖气氛。
防范“独狼”式袭击需要对社会活动进行严密监控,这是美国的难题。美国的反恐部门对民众的监控自9·11以后得到大力加强,但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政府对此讳莫如深,采取的方式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并一再受到公众和媒体质疑。这些原因使美国对国内极端组织的监控往往出现较大漏洞,但美国负责国内安全的部门不但不会放弃或放松努力,反而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加大监控力度,只是公众未必了解罢了。
波士顿爆炸案从技术层面看,是比较初级的恐怖袭击,但影响已足以使美国安全部门进一步提升监控力度。国土安全部的权力很大,主导和协调与国土安全有关的所有行动;此次爆炸案后,对于国内安全监控将会有新的提升,美国的反恐重点也将如奥巴马所言转移到国内。
同时,美国国内复杂情况使国内反恐面临的挑战也非常大。由于美国的历史和传统,拥有枪支被视为民权,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美国枪支协会在政治上亦有较大话语权。就在波士顿惨案发生后的第二天,美国国会管控枪支的议案遭到否决,被奥巴马称为“美国的耻辱”,这再次显示出保守势力的强大,而这也是美国大量右翼乃至极端组织得以存在的土壤。可以想见,如果加大对购买枪支者的背景调查等管控措施都这么难以推行,美国国内反恐形势也不大可能取得根本性好转。
3 曾反对俄罗斯剿匪 美国搬石头砸了脚
问:从警方披露的情况来看,实施袭击的嫌疑人来自俄罗斯车臣附近地区。对此应该如何看待?
答:实施袭击者的确来自车臣附近,但按两人移居美国的时间推断,他们赴美时还是青少年,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在美国形成的。因此将两个嫌疑人与车臣这个俄罗斯当年恐怖和极端势力猖獗的地区做过多联系不妥当。尽管俄罗斯因两人的身份积极配合美国的调查,但车臣地区的伊斯兰因素仍被屡屡提起,反映出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在当前反恐局势中仍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当年俄罗斯政府剿灭车臣极端恐怖势力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在国际上掀起反对俄罗斯的舆论,令俄罗斯很被动。后来,美国还接受了一部分车臣移民。这两个嫌疑人的家庭是否与此有关系目前还不清楚,但至少美国也应该反思其政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美国常常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奉行双重标准:一方面要求其他国家在反恐问题上与美国站在一边;另一方面,当其他战略利益突出时又往往对他国施压。俄罗斯、中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都是这种双重标准的直接受害者,但从此次事件来看,美国最终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4
各国不能独善其身 反恐共识不能崩溃
问:波士顿爆炸案发生后,有许多网民认为美国的霸权主义是招致恐怖袭击的根源,因此挨炸也是咎由自取。但无法忽视的是,英国、西班牙、俄罗斯……许多国家遭受恐怖袭击威胁。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与国际恐怖组织发动的袭击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恐怖主义和恐怖袭击?
答:波士顿爆炸案虽然震动国际舆论,但如果确系个案,则将它上升为国家策略层面未必有益。另外,美国奉行了十多年的反恐策略,就结果而言,国际社会的评价并不太积极,特别是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大打出手,花费数万亿军费,美国军人固然死伤数千,相关国家更是被拖入战争,付出难以估量的沉重代价,对这种战争的正义性和正当性理当存疑。
尽管如此,国际社会对反恐的共识并不能、也不会因为美国过度使用武力而破裂。对于恐怖势力对无辜民众的伤害,国际社会的共识是零容忍的。
经过那么多年的反恐战争,以及国际社会为此付出如此巨大的成本后,反恐形势是否取得了转折性好转?美国击毙本·拉登后一度出现的乐观情绪目前已经基本消退,新的忧虑正在产生,波士顿爆炸案在这个时候发生不免使国际社会对美国今后的反恐策略产生大量猜测。但是,客观地看,这次事件的涟漪效应即使有也是有限的,毕竟这不是一次大规模的恐怖袭击,也没有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美国是站在反恐阵营最前沿的国家,美国的行为对其他国家的相应策略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以美国所主导的两场反恐战争而言,国际社会从中汲取更多的恐怕是教训。同时国际社会的反恐共识迄今也没有崩溃,因为恐怖主义对文明社会的威胁仍然是现实的,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需要做的是加强国际团结,从大处着眼,共同协商应对,而不应为恐怖袭击没有发生在自己国家而感到庆幸,更不应将恐怖主义和特定意识形态或宗教做错误的联系,直至奉行双重标准,因为这么做只会加剧恐怖主义的危害。对国际社会而言,恐怖主义的定义只能聚焦在对无辜平民不分青红皂白进行伤害,而不考虑其背后的政治目标究竟如何,否则国际反恐共识就将崩溃,从而威胁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