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新民环球/社会
     
本版列表新闻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27年后 竟成欧洲最大“自然保护区”~~~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27年后 竟成欧洲最大“自然保护区”~~~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27年后 竟成欧洲最大“自然保护区”~~~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27年后 竟成欧洲最大“自然保护区”~~~
     
2013年04月2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27年后 竟成欧洲最大“自然保护区”
核事故禁区为何动物猛增?
张代蕾
■ 两只野狼在普里皮亚季镇散步   图GJ
■ 专家在普里皮亚季镇游乐场考察      图GJ
■ 白俄罗斯隔离区内村民通过售货卡车购物 图IC
  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反应堆爆炸,数百万人受辐射影响,酿成迄今为止全球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如今27年过去了,就在这片令人闻之色变的禁区里,由于人类活动的退出,野生动物反而保持着勃勃生机,且未发现变异物种。

  什么吸引着“观光者”?

  日落时分,一辆大巴车在普里皮亚季河桥上停下。一行人走下车,靠在锈迹斑斑的桥栏上侧耳倾听。河水缓缓流淌,岸边草木葱郁,不时传来鸟鸣。

  鸟类学家保罗·戈留普听出了黄鹀、黑顶林莺、画眉鸟、戴胜鸟、云雀和布谷鸟的叫声。他兴奋叫道:“果然如我所料!听到那声音了吗?那里有一只丘鹬。”

  桥下,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吞食蚊虫,一只河狸警惕地游回巢穴。河水上游,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建筑在落日余晖中投下的黑色剪影,仿佛提醒着这群“观光者”:这里并非纯净的原始森林,而是距离当年事故发生地不到3公里的辐射重灾区。这水,这桥,这花草鱼鸟,甚至小小的蚊虫,都有放射性。

  核事故发生后,以核电站为圆心、30公里为半径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其中,距电站最近的小镇普里皮亚季全部居民紧急撤离,成为“死亡之城”。如今,乌克兰政府将隔离区部分开放,允许18岁以上成年游客“一日游”。

  戈留普一行共14人,包括来自英国和瑞典的动物学家、野生动物保护者和记者。他和乌克兰妻子娜塔莎组织这次探访活动,目的并非观光,而是考察那些栖息在辐射之地的野生动物。

  团队导游是生物学家丹尼斯·维什涅夫斯基,来自乌克兰,在“切尔诺贝利放射生态研究中心”工作。他对野狼“情有独钟”,曾多次深入隔离区追踪和拍摄狼群。他告诉同行者,隔离区内有至少5个狼群,总数不少于30头。他的相机镜头曾记录下两只野狼在普里皮亚季镇中心列宁大街上散步,一头野猪带领一群小猪仔穿过足球场,白尾鹰在电站冷却池上空盘旋。

  科学家广泛认同,由于远离人类活动的干预,在过去20多年里,切尔诺贝利周边隔离区实质上已成为欧洲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这里安居着狼、熊、野牛、驼鹿、野猪、山猫、狸和野马等野生哺乳动物,还有多种鸟类、蝴蝶和爬虫,其中不乏珍稀或濒危物种。

  为何未见动物“怪胎”?

  令科学家不解的是,这些半衰期长达数十年的辐射物似乎没有对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造成太大影响。动物为何能在充满核辐射的生态环境下保持生机?科学界尚无统一定论。

  以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放射生物学家罗恩·切瑟为代表的一派理论认为,核辐射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远比不上人类活动带来的破坏力。

  切瑟和同事研究发现,切尔诺贝利地区野猪数量在最近20多年迅速增长,达到核泄漏前的10至15倍。此外,对该地区野狼、兔子和驼鹿等动物的基因检测显示,核辐射没有引发可遗传的基因变异,动物自身的基因修复功能或许是原因之一。

  不过,这一观点遭到南卡罗来纳大学生物学家蒂姆·穆索的反对。他认为切瑟的研究方法有误,低估了核辐射对动物的伤害。

  穆索和同事研究发现,在核辐射发生后初期,切尔诺贝利地区的一些鸟类,如麻雀和金莺,出现过羽毛失色,脚趾、喙和眼睛畸形等情况。此外,相比辐射水平偏正常的区域,高辐射区的鸟类物种多样性要低一半以上,而大黄蜂、蟋蟀、蝴蝶和蜘蛛的多样性也有所降低。

  对于上述争论,乌克兰生物学家维什涅夫斯基倾向于认同切瑟一派的观点。他根据自己多年来所见认定,隔离区内鸟类的数量和种类都不减反增,一些先前从未在这里出现过的濒危鸟类,如蓝山雀、雕鸮和黑鹳,如今在这里栖息。

  他还强调,当地从来没人亲眼见过基因变异的动物“怪胎”。他认为,这是自然界物竞天择的体现,因为那些受到辐射的不健康胚胎通常在母体中就夭折,即便出生,也会迅速死亡,或被食物链上端的捕食者猎杀。

  开发生态旅游可能吗?

  随着隔离区内野生动物数量增长,盗猎者也开始觊觎这片禁区。苏联解体后,切尔诺贝利隔离区被拦腰分成两部分,北部归白俄罗斯,南部归乌克兰。在北部,当局对隔离区实施严格管控,野生动物数量维持较好。而在乌克兰这边,由于火爆的“一日游”和相对松散的安检措施,盗猎者常得以轻松潜入。

  目前已发现有人在隔离区捕杀鱼和野味,到集市上出售。连行踪不定、极其珍稀的野马“普热瓦利斯基马”也惨遭猎杀。

  普热瓦利斯基马俗称蒙古野马,是世界上唯一未经驯化的野马种群,上世纪60年代末已在蒙古绝迹,属珍稀动物。1999年,31匹蒙古野马在切尔诺贝利隔离区放生;2003年前,野马数量增至65匹。但到2009年,10匹野马被猎杀,遗骸在一座废弃建筑内被发现。

  维什涅夫斯基认为,如今乌、白两国政府都有用于开发切尔诺贝利的项目计划和预算,但对隔离区生态的关注却相对稀缺。

  “在乌克兰境内的隔离区,和环保相关的户外作业人员只有大约100人,多数是护林员和巡警。当局无心关注切尔诺贝利周边的自然环境。”他说。

  在白俄罗斯,情况似乎略好。当局已经宣布隔离区为自然保护区,有大约700人在区内保护野生动物,开展相关研究。但遗憾的是,研究数据不与国际社会分享,研究质量也因此显得可疑。“没有数据库,没有跨境生态考察的合作计划。”维什涅夫斯基告诉《星期日泰晤士报杂志》。

  他梦想有一天,整个切尔诺贝利隔离区被设立为自然保护区,获得国际认可,吸引基金以加固安检、保护野生动物、开发如观鸟、骑马等生态旅游项目。

  考察团领队、乌克兰妇女娜塔莎说:“我们需要了解这里正在经历的一切,发现如何(像野生动物那样)与切尔诺贝利共处,而不是被它压垮。”    张代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四川芦山地震特别报道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目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环球
   第B0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B07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8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9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10版:地产资讯
   第B11版:地产资讯
   第B12版:市场之窗
   第B13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14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5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16版:幸福之门/专版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19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20版:广告/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2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广告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9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3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31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32版:广告/新民楼市
   第B33版:新民楼市
   第B34版:新民楼市
   第B35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36版:广告/ 新民楼市
   第B37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3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39版:新民楼市
   第B40版:广告/新民楼市
核事故禁区为何动物猛增?
释放放射性沉降物为当年广岛400倍
乌开发核泄漏禁区一日游已悄然兴起
广告
新民晚报新民环球/社会B07核事故禁区为何动物猛增? 2013-04-25 2 2013年04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