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译文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日本作家泽木耕太郎《深夜特急Ⅱ》告诉我们,一本成功的游记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在《深夜特急Ⅱ》一书中,泽木耕太郎以真实而感性的笔触,讲述了自己在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与伊朗旅行的经历。作为一个背包客,他在从南亚进入中东、波斯的旅途中,可以说是风餐露宿,风雨兼程,备尝艰辛。在拥挤不堪的印度列车上,他睡过行李架;凌晨时分的圣城菩提迦耶火车站广场上,他像几千个当地人一样露天而卧;为住上便宜的旅店,作为交换条件他甚至被老板拖去拉日本客人;在开往巴基斯坦的巴士上,被司机互不相让的疯狂飙车吓得目瞪口呆;当然,也会像我们外出旅行时那样,不时遭遇让人扫兴的宰客行径。然而,所有的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行走天涯、探险人生的热情,阻挡不了他体验丝绸之路的冲动。他认真地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敏锐地感受所到之处五花八门的风俗民情。于是,我们在他的笔下,看到了卖青草的女人与偷吃草的公牛无可奈何的“拉据战”;听到了安坐在佛陀菩提树下的老瞎子击鼓而歌时仿佛蔓延到印度无尽的红色大地里的苍凉的歌声;闻到了阿富汗红茶的独特饮法所飘散出的甘甜沁人的清香……
阅读本书,你会发现,作者很少描写所到之国的山川景物。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风景名胜、历史掌故可以通过专业图书和影像资料去了解,假如人云亦云,那样写出来的游记很可能费力不讨好。因此,作者把着力点放在了他沿途交往的形形色色的人的身上,展现了交流与沟通如何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心与心彼此靠近,写出了人性的真与善。比如,沙曼巴亚道场由甘地的第二代追随者达尔科以佛教精神所创建,它的教养院专门收容贱民阶层的儿童。作者在此住了几日,与被称为“神之子”的印度社会最下层的孩子们产生了真挚的情感;教养院里唯一的一位英国女教师美丽而又让人难以亲近,却在作者临行时露出了惜别的泪光;卡车开动,好几名印度少女流泪追来,把自己身上唯一的私人物品小发卡送给日本的大学生志愿者,场面非常感人。抱病抵达克久拉霍后的作者迫不及待地想住进旅馆休息,由于没有单独的房间,旅馆经理只好安排他住进了已有两个法国女孩的四人间,想不到她们毫不介意,反而主动询问他的病情,还买来苹果送给他吃;分手之际,又与他交换了巴黎的地址,相约法国再见。萍水相逢,困顿之时,得到他人如此友善的帮助,让作者分外感动。他坦露心声,假如再相处一段时间,他说不定会爱上那个送他苹果的金发女孩的。最有意思的是,在伊朗古都设拉子的旅馆里,那位白人青年先是冷冰冰地回绝了作者交换地址的请求,又口气强硬地拒绝了送给他的葡萄,但身体虚弱的他到底还是吃掉了这些水果,然后腼腆地向作者表示谢意。第二天分别时,他主动向作者提出交换地址,并暗示希望一起去伊斯法罕……真诚与善意最终融化心灵的坚冰,让素不相识者走向和谐的彼岸。
旅行的最大诱惑,莫过于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体会不同文化的碰撞对心灵的震撼,拓展视野,升华精神。书中描述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的残疾老妇与乌鸦争抢剩饭,地铁动工典礼上印度技师阻止作者将点心送给工人,旅馆里可爱的少年服务员打骂比他更低阶层的孩子等场景,带来的不仅是对作者心灵上的冲击,读者同样为印度社会等级森严的种性制度对人的毒害而触目惊心,引发思索。印度虽然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但要与这古老的、戕害人性的封建残余彻底告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深夜特急》是泽木耕太郎撰写的系列旅行读物,文笔生动,内涵丰富。除了第二册“中东篇”,已经出版的第一册为“亚洲篇”,不久译文社还将推出第三册“欧洲篇”。《深夜特急Ⅱ》曾获日本第二届JTB纪行文学大奖、日本冒险小说特别奖,1996年被改编为日剧《深夜特急(午夜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