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制于橱柜里唱片的日渐堆积,受困于同一版本作品如冷菜拼盘般不断地出现在不同的唱片系列、编号上,从五六年前本人已与主流的五大唱片公司挥手作别,与之相反,倒是对那些小公司的唱片怀有愈来愈浓的兴趣。在我看来,在这些品牌产品里倒往往有着平素苦求不得的心仪之声。
某日,在上海音乐学院附近的一家音乐书店不意发现了三款比利时Pavane唱片,它们主推的表演艺术家竟是同一个人———华裔女高音歌唱家陈其莲。对于这个名字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感到陌生。在将信将疑之间先买了一张普契尼歌剧咏叹调专辑。正是在这种完全没有“先入为主”的情境下欣赏她的演唱却给人一份意料之外的欣喜。陈其莲是一位标准的抒情戏剧女高音,她的音色甘美,音质纯净,发声自然,气息流畅。如在《曼侬·列斯科》的“那绸缎的窗帘”这首不长的咏叹调里她的演唱由柔和至铿锵很好地阐释了音区转换和情感对比;而在“我亲爱的爸爸”里她又展示了润泽柔美的音色;她演唱的三首巧巧桑咏叹调则柔情与力度兼具,其中声区饱满厚实的音色为咏叹调高潮部分的冲击力积聚了足够的能量储备,从而真实感人而又令人信服地塑造起了主人公的悲剧形象。
受这番欣赏的激励,第二次又去买回了她的其余两张唱片,分别是中国女高音独唱歌曲选(包括了民歌、歌剧、艺术歌曲以及现代歌曲四类16首)和理查·施特劳斯的《四首最后的歌》。由此方知陈其莲早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后负笈游学于欧洲,进入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师从著名歌唱家朱尔·巴斯坦教授。两年内获得了该院音乐会演唱和歌剧演唱的两个高级文凭,并于1991年起留校任教,而今她回到国内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担任声乐系教授。在欧洲她先后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维也纳声乐比赛、美国费城的帕瓦罗蒂声乐比赛以及布鲁塞尔伊丽莎白皇后国际比赛上获奖,并辗转于国际一流歌剧舞台,上演过近200场《蝴蝶夫人》和50多场《图兰朵》,享有“来自中国的蝴蝶夫人”的美誉。她的这三款唱片分别录制于1993、1996和2010年,见证了她在声乐艺术上成长、追求的一个个坚实的脚步。其中尤其是《四首最后的歌》,以本人孤陋寡闻的有限资讯得知,陈其莲是中国歌唱家里在欧洲歌坛上演唱这部作品的第一人。有道是“大隐隐于市”,就是这样一位近在我们身边的歌唱家,平素却极难得欣赏到她的演唱,所幸在今年“上海之春”5月18日的闭幕音乐会上,沪上乐迷将可亲耳一聆她那美妙动人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