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探访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邬达克故乡
~~~探访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邬达克故乡
     
2013年07月0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伤痛”也是
历史真面目
探访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邬达克故乡
黄伟明 姜锡祥
■  本报记者在邬达克故居采访乌达克研究专家、斯洛伐克建筑历史学家克拉拉博士(中者)和陪同乔丽娜博士(左者)
■ 邬达克出生地,现为当地一家叫库里亚的咖啡馆
■  这幢在半山坡的小教堂是邬达克在斯洛伐克留下的唯一一件建筑作品,而且还是处女作,当年他20岁
■ 由邬达克1921年设计的家族墓地,邬达克的骨灰也埋葬在此
■ 今年一月,在邬达克的出生地挂上了纪念铜牌
■ 邬达克曾就读的小学今天的外貌
■ 邬达克故居,他在这儿曾生活到中学时代
■ 邬达克曾就读的中学
  ◆ 本报记者 黄伟明

  ● 采访感想

  今年恰逢建筑大师邬达克诞辰120周年,本报记者借赴斯洛伐克专题创作机会,专程前往邬达克出生地、小学、中学成长的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

  记者先后得到了斯洛伐克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塞切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市长以及邬达克故乡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市长的热情接待,三次谈话中话题都不约而同地停留在“邬达克”上。“邬达克已成为上海人民的一个记忆式的文化特点,他的建筑设计与今日上海的创意设计文化已浓浓地糅合在一起,使得斯中文化艺术的交往越来越灵活。希望你用更丰富的角度,用中国人独特的视野去研究他。”斯文化部副部长赛切克的这番感悟与嘱咐促使我一回国便迫不及待地动起笔来,想借我的一番游历,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到那个意义非凡的欧洲建筑天才。

  【处女作设计:无名教堂】

  作为上海建筑界不得不提的传奇人物,邬达克这位天才建筑师是如何成长、他曾在欧洲有着什么样的经历在国内却是鲜为人知。当我们踏上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的土地时,就被当地宁和惬意的生活氛围所包围。

  一到此地,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寻找邬达克之旅”。首站来到的是邬达克20岁时设计建造的第一件作品——一座简约而精致的教堂,这座建于1913年的教堂如今已无人使用,看起来显得有些破落。它静静地立在山上斜坡上,周围都是儿童乐园和泳池,黑灰色形似巫师帽的尖顶略带哥特式的神秘,而加上了圆形拱门和窗户后,这座小巧建筑又多了份柔情和暖意。

  可惜的是,这也是邬达克在斯洛伐克的这座城市里留下的唯一一件作品,显得更为难得和珍贵。不过记者探访了一圈却发现这座教堂不但没有名字,就连整修都没有过。这样对待如此珍贵的历史遗迹,对习惯了国内“修旧如旧”或者“推翻重建”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不可思议的,但在欧洲却很常见,就如梵高故居在被烧毁后至今未被重建那样,这就是他们对待历史的态度,这些经历过的“伤痛”不也是历史的真面目吗?即便全毁了,丑陋的真实也仍是首位的。

  【落叶归根处:家族墓地】

  1958年,邬达克逝世于美国伯克利,而他的骨灰仍按照他的遗愿回归到了他1921年改造设计过的家族墓地中。当我们来到墓地时已近黄昏,不大的墓地旁,一位手握拐杖的老妇人优雅地坐在一旁,晚霞正映在她金黄色的头发上,她看到我们便微笑起来,整个人散发着朦胧的光。她是当地一位建筑历史学家、邬达克资深研究者,今年已经77岁的克拉拉·库比茨柯娃博士,她与我们一一握手,几句闲谈后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眼前这个墓地的故事。

  邬达克并未在这座老墓地上大动土木,为了让在此安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进入天堂,整个墓碑被设计成一道通向天堂的大门,在树木花草包围下,让这片墓地多了几分温馨,即便是身殒异乡的邬达克,最终也得以回到这里和家族团聚在一起。边听着克拉拉的介绍,我便想到原来不仅是我们华夏民族注重宗亲之间的团结,即便是在遥远的欧洲,也同样有值得称赞的家族情深。

  【市长与居民:故居巧遇】

  第二天,我们受到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市长邀请,前往市政厅与他会面。有意思的是,当地市长也知道邬达克在上海的影响力,整个谈话几乎成了邬达克专题会。当我说道“我认为邬达克应当成为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的象征,他能成为斯洛伐克观光、文化的一部分”时,他们连连点头,而事后克拉拉更是感激地说我的话道出了她的心声,作为建筑历史研究者,她对邬达克研究所投入的感情令我震撼。

  随后,克拉拉又陪同我们前往邬达克故居。那天正遇上了37.8摄氏度的酷暑,每个人都汗流浃背,拄着拐杖的克拉拉却坚持在我和陪同乔丽娜博士的搀扶下和我们同去。从市政厅步行十多分钟,我们便看到了那座天蓝色外墙的建筑,如今已成了名叫库里亚的小旅馆和咖啡馆。直到今年1月才由克拉拉亲自挂上“邬达克故居”的铭牌,这里几乎百年如一日,尽管作为商用却还是保持着家庭式的温馨感。

  当我们准备在门口合影时,恰好有两名妇女从店中走出,看到我们拍照她们就静静地等在一旁,直到看我们拍好了才走出来;与此同时,故居外正要上坡的三四辆汽车也紧急刹车,然后默默地停在后面,没有一声鸣笛。随后我们和两位女士聊起天来,其中一人得知我们来自上海便激动地说:“我知道上海,2010年我女儿曾去参观了世博会,上海人都知道邬达克!”不过她接着有些遗憾地说,“可是上海人都以为邬达克是匈牙利人,都不知道这里才是他出生的地方。”

  【物是而人非:父业传子】

  邬达克诚然是位建筑天才,而他的成就同样离不开家族的熏陶和学校的教育。我们先后来到邬达克曾经就读的小学和中学遗址,小学还是一所小学,窗明几净的感觉令人赏心悦目,周围有草坪和绿树。而中学遗址已经成了一所设计公司,但是建筑并没有被大肆改造,我们仍能想象到曾经这里的学子们每天在此学习,其中就有少年邬达克。

  行走在市里,我们恰好看到了不少当年邬达克父亲公司设计的建筑,典雅大气的三层洋房充满活力,丝毫看不出已有百年历史。老的市政府、当地的博物院、中心广场边的大教堂,这些漂亮的古典建筑都出自邬达克父亲主持的设计公司,真是有些“有其父必有其子”的味道在。

  “邬达克是人也是物,通过他架起了斯中之间的桥梁。斯洛伐克的大门永远对中国人民开着,而这扇门首先表现的是文化和艺术,这些都是没有国界的。”这是斯洛伐克国家文化部副部长赛切克对我说过的话,而这同样是我的心声,当邬达克的建筑在上海成为永恒的经典时,他就已经将故乡的文化带来了。

  本版摄影 姜锡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家装专版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关于他的作品
“伤痛”也是 历史真面目
新民晚报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B02“伤痛”也是
历史真面目
2013-07-06 2 2013年07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