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烨出生在上海郊区农村,不要小看农民啊,潘家父子都是沪剧爱好者,一家老小在香椿树下自拉自唱,煞是热闹。潘烨在这种气氛熏陶下,早在垂髫之年,沪剧、越剧、滑稽戏、通俗歌曲就张口即来,16岁那年就到上海沪剧团工作,一年后又考进了金盾文工团,穿上了军装。台上当演员,台下兼任调音师、灯光师,有时忙起来,舞台布景也要他参与一起敲敲弄弄,成了文工团里少不了的“万金油”。全国巡演使潘烨长了见识,紧张繁忙的剧务工作也使他身板结实了不少,手上的老茧长了一层又一层。五年后,潘烨回到了家乡,在区群文馆工作,具体负责后勤保障这一块。
所谓后勤保障,就是在社区文化节这类群文活动演出时做好灯光、音响、舞美等方面的配合,确保演出成功,而且要弄出最好的视听效果。但当时的设备还比较土啊,潘烨就以自己的技术优势来弥补设备的不足。比如“花系列”沪语歌舞剧《花开灿烂》,九位演员在台上表演,每人配只“小蜜蜂”,为了不影响演员的表演及美观,不选择架在腮边,而是别在胸前,这就要求音响师确保每位演员的声音都处于清晰而有层次的最佳状态,决不能出现刺耳的“啸叫”。所以每次排新节目,潘烨都要研读剧本,到现场看导演排戏,熟悉剧情,对角色上场顺序了如指掌。哪个角色要演唱了,他及时将角色的音响键推上去,哪两个角色靠拢了,又必须将其中一位的音量调低。这个节目在参加“群星奖”汇演时一举摘得金奖,“军功章”上也有潘烨的一份啊。
灯光也是舞台艺术的要素之一,随着社区文化节展示水平的提高、内涵的深化、群众参与热情的高涨,演出节目对灯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转场换景、剧情发展、人物形象塑造和情绪变化等也要靠它来调节。潘烨原有的经验不够用,就向专业院团的专家讨教,加上自己琢磨,掌握了不少绝活。在好几届文化节的演出中,他运用灯光、烟雾、特技等手段,将剧情推向引人入胜的境地,赢得了演员与观众的一致好评。仅在2010年,潘烨所在的群艺馆参赛节目就获得七个奖项,在全市范围名列前茅。
二十年来,群艺馆除了指导、参与区里社区文化节,每年还要送戏下乡,或指导乡镇、社区文化工作,配合那边的演出活动,搭舞台布景、配备灯光音响等都要做。潘烨说:“你别小看乡镇的演出,现在的设备也不错啊!大牌歌星来开演唱会,也不会委屈他们。”
近年来,区里的社区文化节已经办了十届,社区文化活动也进行得有声有色,花样经老透。莘庄有一支扁鼓队,三十多人均为退休赋闲在家的阿姨爷叔,他们在群艺馆的指导下,几乎天天要在广场上排练,鼓声咚咚,群情激昂,观者如堵。演出时则兴高采烈地穿上自置的大红唐装,精神抖擞,意气风发,队型时方时圆,如孔明布下八卦阵,鼓声时疾时缓,时轻时重,诉说着无尽的欢乐与希望。潘烨告诉我:其实不少乡镇都有训练有素的扁鼓队,有时数支扁鼓队一起来个大PK,那场面恐怕要吓坏了天上的雷神啊!
十日谈
社区文化追梦者
只有“我们”的心声。明日介绍一支合唱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