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晚年在台湾时的秘书胡颂平曾编有《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以下简称《谈话录》)一书。《谈话录》1961年6月14日记载,胡适是日用晚餐时,因吃“油焖笋”而想起他早年种竹的往事。当时胡适用筷子指着碗里的“油焖笋”回忆道,他当年出国后第一次从美国回来到家不久,母亲便告诉他,他早先种下的茅竹,现在已经长成一片竹林了,这片竹林就在菜园子里。胡适听罢很不解,因为他并不记得自己曾经种过茅竹。母亲见他不信,就建议他到菜园子里去亲眼看看。胡适说,“母亲既然吩咐,我就去了。进了菜园,我一看全是长满了茅竹。园里为保留一点种菜的田地,中间用砖起了一道墙。茅竹还是在墙的这边长出来,另外还向那边别人的园子里发展了去,总有成千根的竹子。我回来之后,母亲告诉我,在我十二三岁时,有一天傍晚时分,看见房族里的一位春富叔,用棒柱挑着一大捆的竹子,很重,走得很快,他看见我在路旁,递一根给我,说:‘糜(胡适先生的小名),这根给你做烟管。’等我仔细一看时,他已走得很远了。我拿回家对母亲说:‘春富叔给我做烟管,我又不会吸烟,把它种在花坛里罢。’我那次回家之后在上海过了四年,再到美国七年,共十一年不曾回家。原来这一根竹在花坛里很快地生长,发旺起来,花坛太小了,母亲叫人把它移到菜园里去,家里又不吃它的茅笋,十一年之间就旺满了菜园了,这是一根竹起来的”。(见《谈话录》)
胡适十二三岁时种下的一根茅竹,十一年后竟变成“旺满了菜园”的一片茂盛竹林!我揣测,胡适那天看竹,虽然眼前的竹依然还是竹,但似乎又不尽然,因为这些竹已不再是他原先种下的那一根竹———它已蔚然长成一片青翠的竹林!而另一个事实是,眼前这满园竹林,又分明是从他最初种下的那一根竹发端所长成。
1960年6月18日上午,胡适曾在成功大学毕业生毕业典礼上讲话时,说到一个人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要多发展一点业余爱好;对自己要有一点信心。在胡适看来,这些应该是一个学子成长和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这就使我联想到了他孩提时代曾经种下的那“一根竹”。一个人只有在早期的人生经历中种植下作为立足根本的“一根竹”,方可望日后长成一片蔚为壮观的为人处世,及学养和素养上的“满园竹林”。综观胡适一生,他在为人处世、学养和素养上的种种垂范,即昭示着这样的事实。这同时也显示出了胡适的胸襟。他曾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但是人类集体的生命无穷。一个人的工作有限,知识有限;而集体的工作无限,要研究的学问无穷;如果有愚公的精神,那怕什么事不成功!”从胡适所说“一个人的生命”和“人类集体的生命”、“一个人的工作”和“集体的工作”,以及人要“有愚公的精神”等这样的语境中,我切切实实从中体察到了胡适身上那种积小善至大德———由一根竹成长为一片竹林的胸有成竹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