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二十国集团(G20)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在莫斯科闭幕,这次会议汇聚了世界上主要国家中负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要官员,他们对焦点问题的讨论和提出的对策建议,特别是会议后发布的公报,体现了二十国集团对当下全球经济的整体判断和政策操作的基本思路。
翻阅此次会议公报,可得到一个深刻的感受:公报认为当务之急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形势的整体判断是:经济增长依然低迷,复苏基础尚不稳固,各主要经济体之间复苏进度不平衡,许多国家的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金融形势仍不乐观。相应地,公报强调各国应继续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增长并创造就业。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之前热议的“退出刺激性政策”这一问题被暂时搁置了。
假设此次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主流观点具有一定可持续性,那么全球金融市场会得到一个清晰的刺激信号。实际上,当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一个多月前声称可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后,美国金融市场即应声下跌,国际金融市场也陷入低迷,纽约股市在伯南克讲话当天创大幅下挫,道琼斯指数收盘下跌约1.4%,而根据彭博社的报道,自从伯南克表示可能退出量化宽松后,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已造成股市市值缩水2万亿美元。
金融市场的反应是基于对刺激性政策退出的担心,其逻辑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刺激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企业销售增加营收上升,实体经济趋于繁荣。反之,当经济政策转向紧缩时,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会下降,实体经济将会趋于萧条。而在全球经济彼此紧密联系的今天,大国的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更是具有溢出效应,对其他国家的经济造成影响。例如像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这样一些国家的经济模式依赖大宗商品出口,一旦中国经济降速,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会下降,这些国家的经济也会跟着一起遭殃。基于这一理由,许多国家在这次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提出,希望中国也采取积极措施提高经济增速,以带动其他国家的经济复苏。
问题在于,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刺激性政策存在让人生畏的另外一面: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通过简单地扩张货币就能实现长期繁荣,而货币过度扩张导致的悲剧却比比皆是。货币本身不是财富,美国人比中国人富裕五倍,根本上不是因为美国人拥有的财富比中国人多,而是因为美国人创造的财富比中国人多。货币本身也不能提升财富创造能力,通过疯狂扩张货币来缓解经济危机,也许一时能够奏效,但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中国目前正致力于结构调整而非刺激性政策,坊间热议的“李克强经济学”有三个关键词:不刺激、去杠杆和搞改革,前两个词意味着放弃短期的刺激性政策,后一个词意味着中国经济试图摆脱不协调、不平衡、低效率和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转向长期健康可持续增长的道路。
显然,这一思路与此次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公报中的政策思路明显不同,刺激还是紧缩,长期还是短期,中国和美国对各自经济问题有不同的判断,因此也采取了不同的举措。唯一相同之处在于:不管哪一种政策取向,都不会一根筋地走到底,而是会在短期痛苦和长期风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以避免出现难以忍受的极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