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没有空调的古代,纳凉,是古人最常见的消暑方式。山中是比较不错的场地,来到遮荫的大树下,躺在清凉的大青石上,吹着自然风,顿觉得气清风爽,心旷神怡。类似的纳凉场景出现在一个象牙雕纳凉笔筒上,只不过,主人公换成了一大一小两个和尚。
这件象牙雕作品,借鉴运用了竹刻的毛雕法与象牙雕的浮雕技法。无论是人物面部表情、身体的姿态、衣饰的形状,还是周围嶙峋的山石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画面呈立体层次感。细细欣赏,松树下,大青石上盘腿而坐着一个坦胸露乳的胖和尚。一手托腮,一手拿蒲扇,似乎在倾听小和尚说话。旁边的小和尚跪着与胖和尚说着什么。石头上还放着茶壶与茶杯,口喝之时饮用。
相比传统雕刻工艺中的竹雕、木雕,用象牙材质雕刻,更使作品上了更高的档次。象牙的材质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向来被视同白色的金子。另外,由于国际上对象牙贸易的禁令,牙雕工艺品的数量日益减少,因此,这件作品更加具有收藏与艺术价值。
我们不妨发挥下想象,画面中,两个和尚在说些什么。或许,小和尚仍觉得热,在向师傅抱怨。胖和尚教导他懂得“凉由心生”的道理,明白心静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
倘若将这个笔筒放在书桌上,当热得发躁时,不妨看看它,时刻提醒自己,心静自然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