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在帝国总会的长廊酒吧中喝着威士忌
先请想象这是1908年的某个下午,三层砖木结构的上海总会。从它二楼大餐厅的窗户向偏右方看去,早已不见当年上海乃至全国第一家西商饭店的礼查饭店。那时,它已搬迁到苏州河的对岸,去它那里,你必须跨越那座伟大的铁桥:外白渡桥。可以见到的是帆樯林立的盛况、熙熙攘攘的江景,以及无数野鸟扑翅而起,掠过浩荡江面,旋即消失在20世纪处的纯澈天宇中。那个时候,云集于此的许多洋行大班,可以想象云集上海总会的大班们分别来自下述洋行:老沙逊、怡和、仁记、兆丰、公平等,他们相聚于此,只为商讨一个重大议题:如何将年代甚久因而显得陈旧、落伍了的上海总会作个彻底改造和重建。
总之,1908年的这个下午,云集上海总会的各路大班,尤其是英国大班,他们热望的事情是:让陈旧的上海总会变身为一个崭新的、美轮美奂的新空间。两年之后,那是1910年,在日后成为远东最迷人的天际线的开端这头,一幢格局非凡的建筑赫然伫立,它就是完全推倒了重建的新上海总会,让无数个西方大班魂牵梦萦的社交空间。
现在让我稍作回述。早在1852年,当上海向整个西方世界开埠还只有9个年头,当宫慕久与巴富尔、阿礼国划定的租界中的西方侨民总数还只有区区300来人,便有一些很上台面的大班,在礼查饭店里相聚着商议筹建总会的事宜,只是小刀会的暴力搁置了大班们的筹建设想。
10年后,1862年,英国侨民再次提出筹建总会的设想,一个英国商人很热心地促成了这件事情,他便是兆丰洋行的大班福格,一夜暴富的他无偿捐出外滩3.5亩土地,又借款33900两银子,1863年破土动工,1864年建成了上海总会,亦可以叫做皇家总会、英国总会或上海俱乐部。
1864年的上海总会是幢3层体量的砖木建筑,每层都有近似于阳台的长廊,从这个角度上说,它是有东印度建筑的痕迹。主立面以居中的三角顶为中轴线,两侧形成严格的对称,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古典美学特征一览无余。它的内部空间,设有两个大餐厅,两个小餐厅,还有三个弹子房,以及棋牌室、图书室、阅览室和酒吧间。在1864年的上海,上海总会当得起“规模巨大而又华丽的洋楼”,在后来的岁月中,一直可以算作外滩地域的一座地标性建筑,与1904年建成的法国总会、1925年建成的美国总会并列为上海滩上的三大总会。
1910年,当你由大理石的楼梯步入中庭时,目光所及,但见一个华丽到不可置信的世界:彩色的拱形玻璃天棚,拔地而起的大理石巨柱,二层回廊有圆弧形挑出,回廊上的种种装饰,让你轻而易举地回到了维多利亚时代。
新上海总会落成伊始,便有会员1300多人,每个会员收会费125元,仅此一项,上海总会的一年收入便达到了16万元,已够维持运营。进入上海总会的,也不必非是会员,倘若有2名会员陪同,又付费7元,不是会员的同样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其间。
这个细节还有必要一说。上海总会开张那日,外滩从广东路到洋泾浜这一段实行交通管制,马路边,列着一队队印度锡克族的巡捕,而上海总会的门前更是人头攒动。当上海总会原会员霍必兰在总会委员会主席波莱特和建筑师布莱的陪同下来到总会,将赠与他的钥匙插进新楼大门时,四周便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沪游梦影》曾经这样描绘当时上海总会的灯红酒绿:“或打弹子以消闲;或拉风琴而奏曲;或杯邀红友别寻酒国之春;或几倚青奴共索花间之句;以至围棋蹴踘,跳跃高歌,任意嬉娱,毫不拘检。”
一直要到1941年,上海总会才门可罗雀,才一派沉寂。接着发生的事情是,上海总会一度曾经做过汪精卫政府的伪武官府;随后,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日本人,在1945年的8月降下了太阳旗,上海总会再次归还英国人;再后来,伴随着中国大地上的一次彻底革命,1956年,上海总会变身为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国际海员俱乐部又变身为东风饭店,直到2011年,东风饭店再次变身为华尔道夫酒店。所有这里的曲曲折折,是几个长篇的容量,那么,我只能就此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