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吃水蜜桃的时节。一个7月份刚毕业的学生,从老家带来一大盒,送给我。我贪吃,毫不犹豫地“受贿”了。可拿着盒子要走,却突然被他叫住。“朱老师,我这份工作不想做了。你有没有其他单位,可以介绍?对了,你上次不是说过一家公司招翻译吗?我还想去试试。”我吃了一惊,因他现在国家级媒体单位,别人求之不得,怎么才入职就想跳槽呢?
细问之下,原因是“领导叫我做的,我没学过,不会做”。怎么没学过呢?联系采访没学过,社交应酬没学过,外媒翻译没学过,连撰写初稿用Word软件中的制表位对齐段落也没学过。
“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啊!”说实话,我有点不耐烦,因为他毕业前,曾有家金融企业,托我介绍个毕业生去当翻译,我第一时间推荐了他,或者说试图征得他被推荐的允可。他一个微信就把我打了回去:“我对这个没兴趣。我只要做媒体。谢谢。”
如今得偿所愿,媒体做起,却没几天要打退堂鼓。写稿、社交、采访、翻译是现代媒体工作的基本功,不擅此道,可以学。如果根子上对这几样有抵触的情绪,那就是性格不适合媒体工作,却为何当初要说“我只要做媒体”呢?还不是看“无冕之王”频频参与重大事件报道,风光无限吗?但幕后几多艰辛,可能这代糖水里泡大的头一茬90后们,毫无概念。
年年看着学生毕业,求职,然后,用学校正门口高悬的血红大横幅来描述,就是“走向世界各地”的工作岗位。毕业生里面,家有关系的,一定通路子;自己有本事,靠硬拼也行。可毕竟都是少数。多数则以这位学生为代表,出身普通人家,成绩、能力平平,加上专业是比较“水”的外语,求职挑战委实严峻。
我这么一联想,就冷落了学生。“你在听我说话吗?”他的眼神无复往日的“万事于我如浮云”,只闪烁着焦急。奈何我亦草根,哪有轻松给人安排工作的本事?突然,看到桃子,便问他:“为何送我的桃子都是这么大?”“啊?家乡种的,总是挑大的,甜的,送给老师咯。”“工作也一样,你好比桃子,没有过硬的专业本领,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就是不大不甜,老板凭什么要挑你去做事?”他低头无语。
我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有点内疚,因为回顾他们这代所受的大学教育,散养四年五年,往社会上一放,枯荣生灭,任君自便,总体缺乏“求职意识”。别的不说,就讲我校给本科生开设的计算机课,文科必修Visual Basic语言。学生讲起,无不叫苦连天,大呼无用,而到了大四,他们交上来的论文,排版格式千奇百怪,有的连中、英文字体都不分辨,遑论搞定“自动生成目录”这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功能。为什么不教教他们MS Office呢?
这是技术层面的一瞥,至于宏观方向上,也无贯穿本科阶段的职业规划指导:很多学生不知从事某一份工作,具体需要哪几项技能,这技能如学校不教,又该去哪里正规地求取,更不知将来如何周旋于有中国特色的办公室政治而不焦头烂额,铩羽而归。
有的同行可能很不屑:“咱是大学!大学求知,不管求职。”说来轻巧又好听,可中国广大工薪阶层的家庭,辛苦攒钱,送孩子进大学,有几个是要培养“文艺清新”、“精神贵族”的呢?(大学现有之教育方式与水平,能否培养出此类“贵族”,有缘另谈。)
“早点回吧,这事我帮你留心着。”望着学生走进地铁的背影,我对自己说:开学得好好种我的桃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