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分明确标注
上世纪90年代,由于日本当时使用的塑化剂中含有内分泌扰乱物质,使当地消费者对食品保鲜膜的成分产生了质疑。但日本乙烯协会称,在当时制造的PVC保鲜膜中并不含问题塑化剂成分。
现在,日本超市里的保鲜膜只有PVC和PE两种材料,而PVC的明显要更多一些,并且同样规格的保鲜膜,PVC的价格要比PE贵出一倍多。在材料成分的标注上,PE保鲜膜都显示没有添加剂成分,而PVC保鲜膜包装上的“添加物”一栏中则大多注明了含有“环氧化植物油”等成分。从日常使用的感觉来说,PE保鲜膜的黏度相对还是要差一些,对一些陶瓷或金属类器皿的密封性不是很好。
严禁添加“环境激素”
韩国政府2004年发布禁令,规定在各类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中禁止添加DEHA,韩国食品药品管理机构将这一物质划为“环境激素”怀疑类物质,认为这类物质可能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呼吸道和消化道,干扰内分泌系统。
目前在韩国市场上已经见不到PVC类保鲜膜和保鲜袋产品,主要产品材质为LDPE,也就是低密度聚乙烯。
在韩国销售的食品保鲜类薄膜产品,会标明产品使用的温度区间,同时标明使用注意事项,例如建议在微波加热时不要直接包裹脂肪类食品;禁止直接接触明火以及禁止在烤箱当中使用。
专家制定安全范围
欧盟专门针对食物的塑料包装发布过一份指令,严格规定保鲜膜中添加的塑化剂,以保障公民健康。
欧洲食品安全局有一个专家小组,他们对保鲜膜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一个每人每天可摄入化学物质的安全范围,欧盟根据这些数据制定了保鲜膜的相关技术标准,确保消费者在正确使用保鲜膜的情况下,这些摄入量不会对身体健康构成危害。
同时欧盟还建议生产商在产品标签上标明如何正确使用相关产品。例如,比利时卖的保鲜膜都会标明是用于微波炉还是用于冷冻冷藏食品,有的会标注适用的温度范围。
使用保鲜膜时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不要在传统的烤箱或者炉灶上使用,在微波炉中重新加热食物或者烹调食物的时候,要避免保鲜膜与食物接触。另外,不要让保鲜膜接触奶酪、带有脂肪的生肉、油炸的肉类或者黄油、巧克力这类高脂肪的食物,除非是标明专用于保存高脂肪类食物的保鲜膜。
由此可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正确的使用产品双管齐下才能保障公众的健康。
王洋 陈濛 刘华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