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昆曲演员,一名昆曲艺术管理者。27年来,只和昆曲相约相守。一桌二椅、刀枪剑戟,是她所有的世界。她就是国家一级演员,刚上任的上海昆剧团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获得者谷好好。
谷好好工刀马旦、武旦,基本功扎实,唱念做打翻,技艺全面,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角色,还跨演花旦、刺杀旦、老旦、小生、娃娃生等各种行当,有“百变刀马”之美誉。她说:“我这一辈子就‘嫁’给了昆曲。”今年8月酷暑,谷好好带领上海昆剧团的演员正进行一年一度的集训,“天大热,人大干;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迎接9月的集训汇报和大量新戏。
初进戏校 不爱昆曲
“对戏曲演员来说,夏天是最容易出功出成绩的时候,每年我们都会内部集训。”谷好好说,他们请来老艺术家,给大家传授传统经典的折子戏,也在排原创新剧。每天早上,谷好好和大家一起练功,通过集训项目,凝聚队伍,这也是上海昆剧团每年最重要的修内功的项目。
谷好好是浙江温州人,从小是大队长和文艺骨干,也是浙江省第一批代表中国去前苏联、前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出访、表演的少年儿童。那时,她最想考的是舞蹈学院。但北京舞蹈学院来招生时,她的年龄太小,上海舞蹈学校来招生时,她的年龄又超过了。
还好,她赶上了上海戏校昆曲班的招生。谷好好的条件非常突出,她会表演、模仿能力极强,很快通过了初试和复试及俞振飞先生亲自坐镇的上海总复试。
1986年,谷好好坐了20多小时的汽车来到上海,进入了上海戏曲学校,从此与昆曲结下不解之缘。
放下水袖 拿起马鞭
进了戏校,谷好好开始跟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学闺门旦。昆曲的节奏比较慢,好动的谷好好很不适应。她从没练过发声的基本功,也不会唱腔,但她得每天唱昆曲,不会发声技巧的她只能瞎唱,结果声带竟唱出了小结。
那时,谷好好发现了王芝泉老师教的武旦组。看着那么多刀枪,谷好好动心了:“这才是我干的事,也更像我的个性。”可她已经在张洵澎老师那里学文戏了,只能身在曹营心在汉,有时索性借口去上厕所,其实是跑去看武旦组上课。
机会终于来了。王芝泉老师的《挡马》全国闻名,通常戏曲演员都是手掏翎子,但王老师有个绝活———双脚掏翎子。王老师很着急,因为她的众多武旦学生中,没有一人的腿能到位,谷好好就跑去向王老师自荐,踢腿、扳腿给王老师看。王老师一看,这小孩的腿还真不错。后来,王老师向校长和张洵澎老师建议,把谷好好借到武旦组,等《挡马》学完再回去。
从此,谷好好放下水袖,拿起了马鞭。1992年,谷好好正式进入武旦组,没日没夜地练功。凭借一出《挡马》,谷好好在全国昆曲院团首届青年演员比赛中拿了大奖,真正走上了刀马旦的道路。
二十多岁 举办专场
谷好好至今仍十分感激张洵澎老师给自己打下的扎实的文戏基础。“我第一出上台演出的戏是《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第二出戏是《出猎》的李三娘,都是青衣、闺门旦,还唱过《断桥》《百花赠剑》,这些都是昆曲中的骨子老戏。我很幸运,在学校时吸进的第一口奶是昆曲最原汁原味的精华。”
在武旦组,王芝泉老师没有因为谷好好是后进组的就忽略她,谷好好擅长文武戏,老师就教她《昭君出塞》《扈家庄》《借扇》《水斗》等类似有分量的戏,能唱、能念、能打、能文、能武,逐渐形成了谷好好的风格和特色,也奠定了她之后走的方向。
谷好好从戏校毕业后,正式进入上海昆剧团。2001年,上海昆剧团第一次为青年演员举办专场,当时领导挑中了谷好好。“我20多岁办专场,一定得有点特色。”谷好好又激动又紧张,她是上昆所有青年演员中第一个办专场的,决定以一出王芝泉老师传授她的崭新的《扈家庄》在逸夫舞台亮相。2010年5月20日,经过王老师加工的《扈家庄》在谷好好个人专场上上演。巧的是,2010年5月18日,联合国宣布昆曲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个人专场上主持人宣布了这个好消息,大家欢欣鼓舞,也让谷好好感到无比幸运。
现在,谷好好还珍藏着当年那场专场的录像带,里面真实地记录了当年最好的武戏状态。2007年,谷好好带着原创昆曲《一片桃花红》和《扈家庄》在上昆青年中第一位拿下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了和老艺术家们相隔30年后零的突破。
锲而不舍 练就绝活
谷好好在舞台上塑造过刀马旦、武旦、老旦、花旦、闺门旦、青衣、小生、娃娃生、雉尾生等很多几近失传的剧目中的角色。“老师们觉得我在舞台上的可塑性比较强,如果单一走刀马旦这条路,对我的艺术发展道路有些可惜。”谷好好回忆。
上世纪末,时任上海昆剧团团长的蔡正仁找到谷好好,希望她能饰演《守门杀监》中王承恩一角。“蔡正仁老师让我演太监,这挑战和难度也太大了,太监比较特殊,不像我平时反串娃娃生、小生。”谷好好十分纠结,甚至觉得不可跨越。后来她看了王承恩的故事,故事中王承恩对皇帝的忠深深地感动着她,要强的她决定接下这一角。
王承恩毕竟是个太监,所以不可能耍刀耍枪,谷好好想到了甩发。甩发是小生演员的高难度动作,练习过程非常辛苦,但甩发十分适合王承恩这个角色。
女性演员练习甩发难度尤其高。为了增强艺术性,谷好好在甩发时还加入了各种技巧,从圈甩、跪甩、平甩到左右甩、前后甩、打圈甩,几乎练全了各种甩发技巧。当时天气炎热,但谷好好每天练得极勤奋,从一次甩10分钟、20分钟到每天甩三四个小时。练完后,由于血液不流畅,翻江倒海狂吐,吐了再练,练完再吐。连续一个月的练习,让谷好好得了严重的颈椎病,颈椎曲度变直,头都抬不起来,有时必须靠在下巴处垫毛巾把脑袋撑起来。后来,谷好好将边打圈边甩发练成了绝活,很少有人知道她在这背后付出的代价。
承担重任 献上掌声
2009年,谷好好走上管理岗位。她要担起昆曲传承的重任,管好队伍、管好上海的昆剧发展。原来的自己只会站在舞台上,简单地享受观众的掌声。今天,她学会了坐在舞台下,为自己的同事和同行献上掌声。
如今,谷好好开始逐渐减少演戏的分量,作为历史转型关键时期的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身兼管理和传承的重任,剧团的主要生命力在于出人出戏。2012年,她主抓的昆曲《景阳钟》在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囊括了15个大奖,剧目和演员双双获得榜首,这是上海昆剧团第三代青年演员首次在全国赛事上载誉而归,也奠定了上海昆剧团在全国的领衔地位。她坐在台下,看到同行们拿奖的那一刻,流下了幸福的眼泪。“这就是我今天的所享受、所担当、所努力。”
每年,谷好好会在全国各地做20场左右的讲座,“直接把大家请进剧场会有些难度,所以通过讲座,先告诉他们,昆曲是什么,如何欣赏昆曲,它的文化底蕴、表演特点,昆曲人的台前幕后。昆曲的发展,需要加强普及推广、营销宣传、交流传播,这也是今天必须思考努力的。”
生活中,谷好好常说自己白做女人了,为了练功方便包头方便,她总把头发剪得很短;长期练功,腿脚伤痕累累,为了遮伤和乌青,谷好好很少穿短裙。有人说她是男人婆,但谷好好坦言并不遗憾,因为27年来,她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娇媚可爱善良的中国古代女性,她们细腻柔美多情,非常女人,也让她非常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