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终于觉得画画快乐了
早晨醒来,我照例打开手机点击E-mail,把和女儿(已在美国洛杉矶读了两年高中)联系的“绿色通道”激活。这次邮箱里蹦出一沓照片。翻动着照片,满眼都是女儿的画作和她的笑脸。原来,这次女儿“中了大奖”——她的五幅画作参加学校举办的美术作品展,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她的作品被摆在展馆最显眼的入口处。
想起去年暑假时,女儿带回来一件深灰色的拉链开衫,这是她们法语社团的社团服。她之所以不远万里带回来向我们展示,是因为服装上的图案是她设计的。学校的名字被醒目地设计在前胸,后背的正中央是法国的地标建筑埃菲尔铁塔和一个有着甜美笑容的小孩,铁塔的上方写着法文:“C、estlavie(这就是生活)”。女儿说,每周的法语社活动时间已经成了她最愉悦、最享受的时刻。短短一年,她的法语水平已经有“士别三日”之感。
没过几天,她又在QQ视频中兴奋地告诉我,她创作的油画《教堂里的和平》被学校选作了最近一期文学杂志的封面图。校园的各个角落都张贴着介绍这期杂志的海报,加上很多同学都拿着这份杂志,女儿感到“走到哪里都看到自己的这幅作品”,成就感很大哟!杂志的扉页还有封面画作者的介绍,并配了一张小照片。女儿抑制不住灿烂的喜悦:“妈妈,我终于觉得画画太快乐了!”
听到女儿的这句话,我竟好久回不过神来……
2 创作个性的主题绘画
早在女儿小时候,就发现了她有点艺术天赋:乐感好,手指纤长,色彩感强。于是,我和她爸决定强化对她的后天培养,我们苦苦践行着所有父母都在无奈维护的现代“教育经”:三岁学涂鸦,四岁弹钢琴,五岁跳芭蕾,十一岁练书法,十三岁画素描……满负荷,没空隙,真的好辛苦。
女儿每天练琴、每周赶场子参加各类培训班,我们则负担高昂的学费。好在女儿还算争气,除了考级上台阶,还得了不少奖。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发现女儿对艺术课程的兴趣渐渐低落。
原来,每周三小时的美术课,师生间或学生间几乎很少有语言交流,老师的点拨也就几分钟。除了临摹还是临摹,老师总是重复着一句话:基本功一定要扎实。女儿真正感到了枯燥的滋味。自上了高一后,作业繁多,她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素描学习随之忍痛割爱。
后来女儿去了美国读高中。出乎意料的是,她去后不仅各学科成绩优异,而且又捡起了原来已放弃的音乐、美术等兴趣爱好,深爱并快乐地体验着。
美国的高中课程相当人性化,学什么可以选,连必修课的学习程度也可以选择。女儿的选修课选了绘画。
第一年学的是“有主题的绘画”。每次画完由自己介绍、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起初,女儿很不习惯。美国同学的点评非常到位,她们从小学习许多艺术知识,同学口中美术专用词脱口而出,女儿根本听不懂。现在,她不仅能听懂能理解,而且也能头头是道地评价别人的作品了。
女儿曾发给我两幅自画像。一幅是“现在的我”,老师要求画出“目前你的精神状态和追求”。她把自己与花相互映衬,娇艳但又内敛,眼神些许迷茫,这恰恰吻合了她的性格和初到美国时的心境。另一幅是“不同质感的美”。女儿构思了自己的一双脚放在丝质布料上的画面,既画出了自己白皙细嫩的双脚,又与光滑细腻的丝绸有了某种联系。我不禁为美国教师选的主题拍案叫绝:启发创作灵感,捕捉灵魂内涵。至于画作得好坏,似乎已不再重要。
第二年,美国的艺术老师要求所有画作都围绕一个主题,而这主题由学生自己选定。确定主题后,要就为何选这个主题、如何围绕主题创作写一篇文章。女儿选择了“水”的主题。为了这篇关于水的文章,女儿思考良久,并和我这个语文教师探讨多次才落笔——
“我们常常说水是生命之源,可是你真正地关注过它的存在吗?在化学、物理、生物课上,我学到了水的许多特性,在文学和哲学的思辨里,我更是感叹它独特的魅力。我希望用我的画,展现出水的多姿多彩,并唤起人们对于水的认知。”
结果,这篇文章获得了满分!之后,她的七八幅以水为题的画作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同,其中一幅《书本上的小水珠》最有创意,最富哲理:一本翻开的书页上滚动着一滴晶莹的水珠,水珠下的文字比原本的更大更清晰——很形象地表现出了水的凝聚力和附着力,也很巧妙地突出水能折射光线、放大事物的特质。
3 快乐搭配由自己做主
当年,在洛杉矶某高中的入学通知单寄到我家时,里面还夹着一份关于校服的图片,里面详尽介绍了校服的颜色、款式和尺寸。起初以为那么多款式和颜色的衣服都要订,后来仔细看才知道,学校要求学生分季节自行选择喜欢的款式和颜色,订的套数也没有要求。红色、粉色、藏青、墨绿……女儿不厌其烦地按图片搭配着上衣与裙子的颜色,最终选好了她认为适合与心仪的校服。
学校一年一度的“sPiritweeK”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从字面翻译“sPirit”是“精神”的意思)。周一要求穿男孩气的服装,这对于女校的孩子们来说更具有特殊的魅力。女儿找出了牛仔裤和蓝色皮茄克,当她大步流星踏进教室,看到女教师居然也穿得帅气十足。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笑成一片。一天的学习从此开始。
周二更有趣,要求大家扮演科幻片和动画片里的人物;周四大家则要穿上“体现”上世纪八十年代风格的衣服。我还在脑海里搜寻着八十年代的记忆,女儿已在视频中向我展示了她的着装搭配——红格子衬衫,白色西短,再配上紫色连裤袜。她说,为了穿上合适的衣服,还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呢。看着她故意把马尾辫偏在脑袋一边的样子,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我”。鼠标点击之间,我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她的梦、我的梦……
上学期有一次,她们居然还有被要求扮演成“书呆子”的,这样的教育真是触发着每个人的想象力啊!有时候,还要求每个年级穿一种色系的服装。四个年级四个色系的服装在阳光下闪耀,这一天很快乐也很养眼。住宿生还搞过“睡衣派对”,大家穿着各种款式的睡衣聚集在一起,尖叫声不断。在五花八门的穿着中,孩子们释放着青春期的自我意识、模仿意识和反叛意识,同时也沐浴着精神洗礼。
期末的一天,校长召集全体学生,告知她们有个同学罹患癌症,希望大家给予她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第二天,患病的女孩要来学校办手续准备去化疗,全体师生穿上紫色色系的衣服声援她,支持和鼓励她早日战胜病魔(美国有一个表示战胜癌症的图标是紫色的)。我相信,这样出自内心的自发行动传递出的精神力量,无论对生病的学生还是其他学生都是无比强大的!
4 化学课开成鼹鼠派对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女儿在QQ上兴奋地告诉我:化学课上学了“摩尔”。无独有偶的是,卡通片中最具人气的动物明星之一——鼹鼠在英文中也是“mole”。要知道圆头圆脑的小鼹鼠所演绎的既滑稽又充满温情的小故事,曾让所有孩子和成人忘记了烦恼和沉重,享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温暖。化学老师要求学生回去每人做一只鼹鼠,下节课上开一个“鼹鼠派对”。
孩子们好一阵欢呼,没有畏难的。一向喜欢动手、颇有设计天赋的女儿也很得意:“嘿嘿,这可是我的强项,终于有机会可以露一手了!”看到她志在必得的信心,我在给她鼓劲的同时,也为她从没机会捏过针线而担忧。我可是直到临行前才教会她如何穿线和打结的啊。
没几天,她在视频中向我展示了她的女红“杰作”:一只穿着绿色花衣裳,披着粉红头纱,翘着屁股,穿着超短裙的鼹鼠。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你自己裁剪,自己缝的吗?”她举着自己的“杰作”在脸蛋上边蹭边说:“我要抓紧背化学元素表了,全英文的,可难背了,必须攻下来。”我调侃道:“你就抱着你的‘鼹鼠’背,肯定有奇效。”
果然,几天后她欢呼着告诉我化学测验得了一百分,还绘声绘色地向我描述了化学课上“鼹鼠派对”的快乐情景:“妈妈,我太佩服我的美国同学了。她们小学、初中就学过裁剪课程,做得超级棒!我做的鼹鼠和她们的比逊色多了。不少同学还在它身体里放芯片,事先录好音,都会说话呢!一对双胞胎姐妹做了一对双胞胎鼹鼠兄弟,一个是戴眼镜穿西装的教授,另一个是穿军服挂奖章的将军。从这对鼹鼠兄弟肚子里发出的对话,幽默、风趣,简直让同学们笑翻了天!这化学课太开心了,化学老师是我的最爱。”
5 大相径庭的音乐教育
刚进校时,女儿就打听学校里有没有乐队,能不能加入。当听说乐队缺小提琴手时,她毅然开始重新学习小提琴。或许是先前学了十年钢琴留下的乏味印象太深,让她觉得在洛杉矶学小提琴的感受,与当年学钢琴“真是大相径庭”。
在上海,女儿四岁时就开始学钢琴,头几年就被音乐学院教授严格的手势要求搞得灰头土脸。“钢琴启蒙不就得正宗吗?”在教授权威的指导下,我们家里每天晚上都上演着“鸡飞狗跳”(我属鸡女儿属狗)的小闹剧:乏味地练,越练越乏味。最终,女儿在上初中后,迫于实在没有时间天天练琴而中断。
现在,女儿每次学完小提琴都迫不及待地要和我视频交流,告诉我老师如何夸奖她。有一次,她模仿着老师对她的鼓励:“希望你每次只给我一个惊喜好吗?不要两个、三个,我受不了了!”没过多久,她就成为了乐队里正式的小提琴手。老师为了鼓舞她学琴的士气,在学期结束时把全乐队唯一的一枚“荣誉奖章”别在了她的胸前。瞧!照片里女儿穿着挂着奖章的红色校服,那挺胸抬头的神气劲,自信和坚定明明白白写在了她的脸上,似乎早已忘了童年学钢琴时的沮丧。
除了参加乐队外,女儿还是“唱诗班”的一员。每周三次排练,每逢各种节日晚会、聚会派对,她们理所当然都是主角。学期结束,学校还正儿八经给她们举办社区音乐会,灯光、音效一应俱全,观众、掌声也一样不缺。在玩乐似的实践中,女儿真正体会和享受着音乐之美。而我也享受着女儿快乐成长的每一天。
美国的艺术课程有没有“考级”?别人又是如何来评价或认定你艺术才能的呢?女儿解答了我的疑问,因为她最近就在忙碌着艺术课程考试的事:美国的考试是把你一年所有的画作原件整理成册,然后在每幅画作后面都要写上创作思想。最后,学校将这些材料寄到类似于高中学业考试的机构作成绩认定。我想,这是建立在一个诚信社会体系中公正的考核方式。
在女儿等待艺术课程分数认定的过程中,我也分享着她在美国用心灵感受美、鉴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快乐过程。
一幅涂鸦作品、一段自娱自乐的哼唱,只要孩子从中获得了满足感,就是美的身心享受。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孩子最喜欢玩味和揣摩的事物,就是能真正给他们带来快乐和幸福的美好事物。相比国内枯燥的应试教育、乏味的艺术教学,女儿在美国重新焕发对艺术、对学习的热情,是不是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呢?实现“美育中国梦”,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一起反思、努力,需要给咱们的孩子更多自由翱翔的空间,需要给咱们的孩子重新插上美和想象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