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回馈丰厚的珍稀资源,其背后的争夺,往往很不体面。
比如院士,那是国家级科学泰斗,怎么崇敬都不过分。然而,这个头衔有时已不只是对科学家个人的学术认可那么单纯了。每到评选院士,一场集体性的“院外”公关就紧锣密鼓。圈内人心知肚明,每个大学或涉评单位都有专门申请院士的公关经费,这个投入产出相当“划算”,院士诞生,为这所大学带来的社会荣誉、领导认可、附加大笔资金的科研项目,甚至是招生的广告效应,都纷至沓来。结果,本该是最顶尖的科学家群体中,潜规则也大行其道,学术净土原来并不那么干净。
关于评院士的猫腻,从前只在私下传说,现在终于有人夫子自道了——拔出萝卜带出泥,张曙光涉嫌受贿案10日开庭,张的“多嘴多舌”很让一些人尴尬,他自供陆续受贿的2300万元,没进自己的腰包,而是做了申评院士的“打点费”。两次院士增选,张有专门的写手代写论文,有专门的公关团队跑评委、送礼物,勾兑选票。
中科院学部工作局反应倒是蛮快,立即发表声明,称在张曙光参选院士过程中,未曾收到关于“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这声明鲜有科学的严谨,张曙光不是形同“投诉”了吗?为什么不声明立即就张的“投诉”展开调查?
曾经高高在上的科学家们,如今正走近大众。遗憾的是,一些人“走得近”却非关科学,院士的神圣感被渐次消解,甚至让人担心院士的新闻会越来越多地从科教版做到社会版甚至是娱乐版去了。
就院士评选一项,就让人疑虑重重。
被认为解决了世界性饥饿难题的袁隆平三次申评中科院院士落败,学术出身不高贵,西南农学院毕业,又是湘西农校的小小中专教师,所作学问土得掉渣儿。袁只得转投中国工程院才得以入选。打脸的是,老外倒没嫌他土,标准严格的美国科学院让他当上了外籍院士。亦有世界声誉的北大著名海归科学家饶毅的“意外”落选院士,也让人弹眼落睛,据说是伤了一批海外学人的心,饶毅放弃美国国籍归国,其象征意义堪比当年钱学森的回归,然而,“对于中国人在背后的小动作没想到有那么多”,于是,“觉得人应该有自尊”的饶毅放了狠话:永不参选!
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曾说,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院士,落选只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好吧,那么张曙光的“贿选”呢?
尽管一掷2300万元,张曙光的第二次参评仍以一票之差落选,他的郁闷可想而知。是贿的范围未能“泽被”全体?还是有人残存一丝捍卫院士标准的心思、收了钱“不办事”?不排除张曙光在庭审中爆料是泄昔时之恨,但是,他的“横炮”无意中掀开院士评选黑幕之一角,中科院当不会仅以“未有投诉”而轻轻放过。
毕竟,舆论监督与社会监督也正在向象牙塔尖的学术精英步步紧逼。在我国的科学管理体制下,科研占用的也是公共资源,接受监督无可厚非,这有利于原本神秘的院士遴选以及学术成就走向公开透明,彻底剔除院士评选中的非学术因素,或有利于院士制度以及运作方式更加规范完善。
让院士制度回归学术本位,这不单关系到让院士的学术成果足以服众,平息一些不必要的学术乱象,更要紧的,是维护学术的公平。因为,已不单纯的院士象牙塔,可能反而镇住了科学创新的强烈冲动,伤害了学术的健康发展。
历史是容不得误会的,科学,更容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