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梅的新书《格子的时光书》,我是分两次把这本12万字的成长小说读完的。很享受阅读间隔由此书带来的恬淡而悠远的感觉。
“格子十二岁的夏天,是在暖水瓶的忧伤碎裂声中惊醒的。这个夏天,空气凝滞,水泥路面仿佛在燃烧。马路上空无一人,老榆树和大柳树的叶子耷拉着,昏昏欲睡。格子从家里跑出来,任母亲病恹恹一人躺在床上哭诉。”小说开头的文字一下子呼唤出我少年时代的记忆。你在少人的马路上游荡,能闻得见树叶的清新,自由和散漫宠得自己心生无聊与烦闷……
作家找准了那种温润而带点忧伤的语感,尽管这种忧伤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奢侈与幸福。芦荻镇,格子出生与生活的小镇,小姑娘总是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游荡。姑妈家的大表哥参军去了。瘦猴、老梅与格子是镇上出了名的三剑客,在清水河里戏水,偷瓜,老梅也在街上卖他捉到的河蚌、螺蛳和鱼虾。镇长家的亲戚大女孩荷花来过暑假,带领大家去树林子和山冈间采中药。大表哥受了伤而失踪,父亲的身世秘密被揭开,老梅的大姐出嫁,二姐却发了疯,瘦猴要去寻找离家出走的母亲。平静的生活起起落落,将欢喜与疑问留给了好思的格子。追踪老梅的二姐,格子来到镇上的尼姑庵恩养堂,院子是一个宁静而神秘的世界,经卷与师父透示着有待了解的未知知识。美丽的二姐为爱而疯,孩子们似懂非懂。姐姐只大格子几岁,虽然朝夕相处,却有着她自在的美与陌生。
童年,人生人性最初的启蒙,一个人成长的基点在那里成形。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是城市化还未兴旺的时代?——格子在乡村成长的背景,正是一种最好的时光。山水是清洁原初的山水,人善良内敛,亲情宁静而默契……正是这样自然醇厚、从容散漫的氛围,人事变化、情绪细节才在少女格子那里被拓展被想象。而这一切,经过陆梅的妙笔生花,在书里有了深刻的审美意义。它们仿佛絮絮叨叨,却一下一下地打动着你。《格子的时光书》不时有清新与幽默的对话与场景,这仍然似生活的自然情景,你会想起童年时代那个楞小子,突然蹦出句什么话,让大人小孩哄然大笑。灵性,神性,坦然光顾着那些所谓的“调皮儿”,在今天,他们也许无一幸免地成为架着眼镜的读书机器。
在小说的第九章和第十章之间,也即上卷与下卷之间,作家将一个插叙作为第十章。这完全是结构上的神来之笔。拿掉它或者将之搁后,都会影响此书的睿智与现代。“返乡之路”说的是很多年后已经是大记者的格子应文化站站长姐姐的邀请去家乡芦荻镇给孩子们上一堂课。“她向国道的两边望去。看不到村庄,也看不到绿色的田野和清澈的小河,那些熟悉的乡村哪儿去了?为什么视野里到处都是热气腾腾的工地和裸露的楼盘?”女孩问格子:“你在我们这么大时,暑假都了什么?”“游荡”格子说。在女孩的羡慕与无奈中,格子开出的药方是:在雷同的模式化的生活中你要寻找独特,还是阅读吧。
这本书的下半部我是在咖啡馆里读的。市中心,咖啡馆的玻璃窗外不时走过一个个人,一个一个都有着相似的聪明、时髦、强悍。为什么我没有了解他们的兴趣?为什么年少时的两个朋友,老梅、瘦猴们,会让你琢磨一辈子?温暖,有意思。“自然之子”——人的审美总有部分是永恒不变,并永恒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格子带给我们温暖,也留给我们复杂的思考。是的,在今日,是阅读才可以让我们变得柔软与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