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是人人网几张照片,拍出书楼一隅,卷帙充栋,密密层层。再经微博转发,各地媒体报道,本市A大学的陈同学在宿舍楼内自办的“同人堂”图书馆红极一时。
有人看罢照片,“维权意识”受到刺激,评曰:书多如此,侵占公共空间,就不考虑同居者的感受吗?叫好的网友立刻反驳:看帖不仔细,开图书馆的寝室,原本闲置,管理部门为支持学生追寻理想,专供放书。“维权”人士遂删去评论,却引起我的追问:大学生自营图书馆,此当为否?
支持者主要的论点:夫书者,启智之嘉物。开图书馆,吸引同学来读书,总好过纵容他们打游戏机。何况陈君自斥巨资(有单月高达八千金的记录),学校又支持,地利人和,岂非善举乎?
听似无懈可击,但放到高校这个环境里看,未必如此。宿舍楼硬件是否适合开图书馆?空间狭促倒在其次,地板承重是首要考虑。更费解的是,优质图书馆本应为大学特色,免费设施近在咫尺,“同人堂”依然能吸引师生不时前来借阅,只能说明:校图书馆的服务,无法满足那一部分师生求索知识方面的需求。有关部门在了解这一情况后,非但未督促图书馆尽快改进工作,反而“特批”宿舍一间,鼎力襄助学生自营图书馆,以分庠序之忧,这在国家每年倾注资金建设大学的背景下,何异于自曝家丑,莫辩辱荣?
新时期,社交网络发达,有些丑,想遮也遮不住。就在我惊叹于“同人堂”富藏之际,微博上评出了A大学的食堂“三大名吃”:包子三口不见肉、免费汤如刷锅水,肉夹馍里尽青椒。我就想起“食在同济”的民谚,同济与某校东西相望,何以十余年来,食堂建设成果如此悬殊?二手烟弥漫的食堂不去也罢,大不了“全家”啃面包。再看看教师的工作条件呢?严冬将临,A校文科楼中央空调多年来“冬凉夏暖”的应季性变态,令窗户都关不严实的办公室“席不暇温”。
北京某名校有人胡作非为,上周因司法介入,公诸天下。其他单位有无类似问题,不敢妄言。但“同人堂”的兴起,让我们既欣喜地看到,一位心怀文化理想的青年,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堪称当代大学生的表率,同时也让我们不无忧虑地察觉到,部分高校学术设施保障乏力、后勤管理混乱、服务意识滞后乃至影响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正常开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这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深入转型的当下,公办教育机构,特别是号称“社会智库”的大学,又岂能置身事外?希望陈氏“同人堂”能在A大学开上一段时间,成为一柄检讨高校行政得失的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