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当下,被网络重重包裹,每一个人都仿佛蜷缩于信息风暴的台风眼中,一切汹涌都近在咫尺,自己却是危如累卵那最上面一枚鸡蛋,享有跌落之前的诡异的宁静。
网络时代,一切崇高都可以调笑,一切隐秘都能瞬间放大,一切惊叹都不会持久,一切定论都在打碎之中……我们被潮涌的信息推动着不由自主不分方向地蠕动,捏住手机,天下便尽在掌握,物质丰盈中,而灵魂却飘然远引。
就在这样一个雾霭沉沉的清晨,从南非传来曼德拉的死讯。一个远在天边的、95岁老人的死亡事件,却给人一种惊回首的刺痛,这刺痛只和灵魂有关。
曼德拉的死讯,其实已经误传过多次,每一次证伪都让人感叹,这个绵延近一个世纪的生命,竟这样顽强如石,坚韧如丝。以至于此次乍一听闻,仍不由得翻看各家权威网站以互证。
这一回不再是荒信儿了。从12月5日起,我们就活在一个没有曼德拉的世界里了。
世界为之耸动。
对中国人来说,这当然不是一件要紧的事。这个老人的死讯,不会比江南PM2.5的频频爆表,甚至比一个变态女孩暴殴婴孩更让人热衷议论。但是,检索一下曼德拉的生命关键词,便会发现,他一生追求,他的不死精神,正是失衡的我们所稀缺的一种力量。
这是一个“绝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主动放弃继承的酋长之子;这是一个为了消灭种族歧视而把最美好的27年生命掷于铁窗之内的黑人铁汉;这是一个遭遇无数屈辱、歧视、背叛,却在给女儿的信中称“只要有钢铁般的意志,你可以把不幸变成优势”的乐观父亲;这是一个84岁开画展、以监狱生活为主题的画家;这是一个表示“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这是一个晚年尝到权力的滋味却主动挂冠求去,只想“在童年时嬉戏玩耍的山坡上漫步”的退役总统……
曼德拉对我们的意义,正在于他所拥有的,恰是我们所匮乏的。追逐权力和财富,放弃宽容与互信,视奉献与牺牲为愚蠢,人生尽失生动和色彩,更热衷居高临下鄙视、嘲笑甚至仇视比我们更不幸、更卑微的人群……这样苟活的生命,在毕生为他人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曼德拉面前,能不黯然失色?
伟人之所以为伟人,不但由于他达到了芸芸众生难以企及的人生成就,更有他可以不断否定和完善自己,克服人性中的贪婪与庸俗。在很多国人心目中,曼德拉是不屈不挠争取黑人解放的斗士。事实上,出狱后的他,以和平与自由为诉求,寻求民族和解,缔造多种族平等共处的彩虹国;他在权力的巅峰之际,没有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和奋斗初衷,绝不恋栈,轻松地说,“我的角色已经演完”……
凡夫俗子的我们,固然没有成为曼德拉的可能。但是,浸润于曼德拉的灵魂微芒之中,或许我们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某个选择之际,可以做一瞬间的曼德拉呢?
这一瞬,或就从灵魂的刺痛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