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夏,朱枫奉命前往香港,继续从事地下工作。1949年获准离港与久别的丈夫团聚。她先行将带在身边的朱明和堂兄朱辉送回大陆,临别时还特意与小哥俩合照留念。在轮船码头叮嘱朱明说,“告诉爸爸,妈妈很快也能回家了。”分离多年的一家人就要团聚,朱枫却接到新任务。当年解放台湾箭在弦上,急需派人入台与台湾地下党取得联系,经验丰富且在台湾有社会关系的朱枫成为最理想人选。朱枫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并给丈夫写了一封难懂的家书:“兄将外出经商,此去将有几月逗留,妹不必惦记,也不必和他人说起。个人的事情暂勿放在心上,更重要的应该去做,几个月后,兄将以更愉快的心情与妹相见……”
朱明给记者看一张很珍贵的照片。朱枫身穿浅色短袖旗袍,眼含笑意,坐在一张铺着方格台布的茶几旁,看上去就是位温柔又多情的妻子。与其他老照片不同,背后还有一行字:她已深深体验着:“真实的爱”与“伟大的感情”,从此,将永远快乐而健康!1949年10月25日。
完成在台任务,终于又可以回家。1950年1月,朱枫托朋友捎了张便条给上海的亲人,写着:凤将于月内返里。多年不见想念弥殷,得此可增快慰也。
没想到这封信竟成朱枫绝笔,回家约定竟成永别。朱明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知道母亲牺牲消息时的情形。“1950年6月,时任华东贸易部部长的徐雪寒来我家,和父亲在小屋里密谈。不一会儿,父亲走出来,表情非常沉重,只说了一句话,母亲牺牲了,很英勇。”
母亲遗骸放在何处,一直是朱明心中无法释怀的牵挂。“母亲牺牲后,每年到她的生辰、忌日我们都会纪念她。”朱明说。母亲的骨灰下落不明,1983年,朱明与父亲朱晓光在明孝陵宝顶山上,为母亲建了一个衣冠冢,以寄托哀思。
2000年,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上刊登了一组照片,但见朱枫着碎花旗袍,外罩深色毛衣,紧握拳头,目光镇定。此时,她正面临着敌人的最后判决。朱枫的儿女从来没有想到,母亲是以这样壮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些照片的出现,让他们更迫切希望找到母亲的遗骸。
几经周折,朱枫之女朱晓枫联系到照片的发现者台湾著名学者徐宗懋。2003年起,徐宗懋在台湾帮助寻找朱枫遗骨的下落,但均无进展。2009年12月,宜兴人潘蓁赴台寻找失踪的父亲,在辛亥第二殡仪馆提供的一份名册中,发现了“朱湛文”的名字。2010年5月,公墓人员对殡仪馆上百个无主骨灰袋进行翻检,在角落里找到了“朱湛文”名字的骨灰坛。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朱浤源教授以研究近代史的名义,进入一般人难进的领域,证实“谌”和“之”都是连笔,被登记人员误写成“湛文”
因朱枫特殊的身份和背景,运回并不容易。经过繁琐的程序和若干机构、个人的帮助,2010年12月,朱枫终于“回家”,这一路“走”了60多年。2011年7月,朱枫的骨灰由北京包机送回宁波,安葬在故乡——宁波镇海革命烈士陵园。飘零了半个多世纪,朱枫终于在她渴望的土地上得到安息。
驻京记者 于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