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记者在格致中学考点外的人行道上看到,一字排开的辅导班大都有“面试包过,不过退钱”的承诺,课时往往只有一天甚至是几个小时,但费用都在千元以上,并且施行“饥饿营销法”,以名额有限催促考生家长及时报名。
号称“超小班授课,名额极为有限”的某辅导班,就在宣传单上以邀请《全国重点高校自主招生备考指南》编委会某老师的独家讲授来吸引眼球,并附上复旦大学近三年面试真题。也有自称有5年面试辅导经验的教辅机构开门见山地说,每年只招收12名学生,额满即止,并且声称“私人定制”面试辅导计划,可根据每个考生的不同情况来制定方案并收取不同价格的费用。
在这些摊位旁边,还有一群名校的大学低年级学生也在摆摊卖力吆喝,招牌上赫然写着“公益辅导”字样。一问才知,他们也是为某个辅导班出来做宣传的,“公益”二字仅仅针对现场所发放的宣传资料,实际辅导还是要收取费用的。
据站在摊位后的一名女大学生介绍,他们的“保过班”不同于其他的名师辅导班,其中的老师大多是曾经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名校的高年级或者已毕业的学生,他们本着向学弟学妹传授亲身经验组织授课、模拟面试等环节,内容覆盖写自荐信到面试的全部流程。
有专家表示,面试考察的是学生十多年寒窗苦读后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而每个考生的文化知识积淀、性格特点、临场反应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都相差甚远,如果靠“辅导”或“保过”就能轻而易举地闯过面试关,只能存在两种可能——要么是辅导机构在夸大宣传、大摆噱头;要么是名校的自主招生仍脱不了应试教育的窠臼。无论是出现哪种情况,都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也与高校自主招生的本意南辕北辙了。
本报记者 王蔚
实习生 赵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