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文娱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多元文化中都市曲艺的生存与发展”~~~
“多元文化中都市曲艺的生存与发展”~~~
“多元文化中都市曲艺的生存与发展”~~~
“多元文化中都市曲艺的生存与发展”~~~
“多元文化中都市曲艺的生存与发展”~~~
     
2014年03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元文化中都市曲艺的生存与发展”
研讨会观点集锦
王剑虹
  团结就是力量

  这次得金奖的作品《歪批山海经》现在报道很多,上海也有,陕西也有。我是这作品整个过程的“始作俑者”,我是陕西和上海的牵线人,这个作品是怎么到陕西去的?是通过我的手过去的。这个作品由上海的金岩、邓涛原创,陕西的苗阜、王声对作品进行了重大提升并推向全国。姜昆说:“这是近五年来最好的相声,不是之一。”这是沪陕相声界合作的结晶,这次他们同获金奖,展示了相声界团结的力量。

  拓宽受众范围

  现在相声已走出了它的传统领地,大踏步地走向了苏浙沪,扎根于川黔渝。十里不同语、百里不同风,各地相声发展如何把自己融入本土的人文环境,适应当地的欣赏水平,把相声扎根在自己那个土地上,是一个问题。相声需要本土化,本土化的相声不仅保持了相声的根本属性、维护了相声的DNA,也拓宽了相声的受众范围,提高了相声的市场占有率,过去我们许多老艺人就是这么做的,这也是相声继承的一个最实际的表现。 

  ———相声名家李立山

  扎根本土文化

  在大中型城市里,多元化文化让很多民族、民间文化已经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发展了,很困惑。我觉得文化越多元,越应该扎根本土文化,这是个关键。

  曲艺要发展,就要扎根本土文化,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品种,要牢牢抓住本土这个沃土,因为里面营养非常丰富,群众基础非常深,在这方面使劲才能根深叶茂。 

  ———相声名家李伟健 

  曲艺根基动摇 

  曲艺的载体是语言,相声也如此。上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上海近70%的中小学生不会或者不愿意讲上海话,上海话遇到了空前的危机,这样的方言现状必定对我们的曲艺带来极大的冲击。另外,过去戏曲有很多是“家庭传承”,父母喜欢就带着孩子一起去剧场看,最后孩子也开始喜欢,而现在父辈对孩子的影响力已经非常小了。———上海曲协副主席葛明铭 师承意识变弱 

  说到上海评弹,建国后,蒋月泉一代的基本特点是比较注重师承,看家的书目比较严谨。秦建国一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评弹成就的守业者,少了他们这一波人,上海的评弹市场就不稳定。到了周红、吴新伯这一代,他们每人都有师承,但师承意识不很强,各种流派都能唱,各种书都能说。现在的年轻演员好像能力很强,跨流派,跨书目,想吸引年轻白领。但这样就会冲击评弹艺术长期说一部书或两部书,忠于一个流派,不断地垂直推进、创新的传统,单一深入的能力就弱了。———上海大学教授张祖健 王剑虹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4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6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8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上台就看到三支录音笔
研讨会观点集锦
老歌唱出新意 苏芮两次落泪
梅兰芳弟子出书总结《天女散花》
2013年度“金话筒奖”揭晓
新民晚报文娱新闻A12研讨会观点集锦 2014-03-01 2 2014年03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