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在朝着“国际设计之都”的方向不断前进着,在大致框架逐现雏形之后,更加重要的应该是细节上的完善。好的设计首先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仅仅是与少数专业人士的,大到美术馆的展出、创意产业区的出现,小到街头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商店餐厅的装饰,设计总是能化平凡为神奇。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给了上海学习交流世界一流城市设计的机会,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城市不仅是一个固定生活的场所,更是展示城市设计实力的大舞台。
既然好设计必须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打造一个成功的设计之都就需要更多人的参与,仅靠个别设计师的名号或者在国际上斩获的奖项支撑远远不够,只有融入了市民的参与意识,在设计中加入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才能打造出真正属于城市的文化标志。上海本身就拥有许多历史留下的“品牌”,即便是没有来过上海的外国人都知道“上海小笼包”、“上海大闸蟹”,而优秀的设计则可以让老外们来过上海以后,发现更多上海文化的魅力。比如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建筑,除了万国博览群,我们的石库门建筑、江南水乡古镇风情,每一处细节都值得游客好好品味。
传统与现代并重,恐怕是上海文化的包容性所致,这一点体现在设计上,才能将上海多元化文化艺术的海派特色彰显出来。正因如此,要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强调时尚现代,才能使设计中隐含的文化因子有据可循,同时这些因子又吸引了设计师们去不断发掘艺术题材,而他们的创作最终将反过来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精神提升的助推力。
要出现这样双向反馈的设计氛围,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上海十几年来的设计创意产业发展正是在政府的不断推进下形成的,今后如何能在注重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将上海的设计产业推向国际,还需要多方力量的帮助和努力。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上海有条件成为享誉国际的“设计之都”,更能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上海 朱平(本刊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