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流行词手册~~~
流行词手册~~~
流行词手册~~~
流行词手册~~~
     
2014年03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流行词手册
屌丝逆袭
叶开
  叶开

  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写这个词。 

  洪森兄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批判字典找不到“屌”这个字。有修养的人觉得此字太赤裸,上不了高雅场合。但既已成字,亦应收在字典里,这是客观态度,与真伪道德无关。字典是工具书,不应显示太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判断。曾经有一个时期,字典被删得很薄,几乎每一个被删掉的字词都充满着危险。幸存下来的词则不幸地被做了变性手术,加了怪异的定义。我的少年时期,“美”在中小学教育中是不被接纳的,爱美女孩扎个马尾辫都会遭到教师批评,受到“正经”同学排斥,还会被一个贬义词“臭美”天天轰炸。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字也是有阶级的,词语更不可轻易使用。一个词语的滥用,会深深地伤害一个人,甚至杀害一个人。巴金先生在《怀念萧珊》里说:“在淮海中路‘大批判专栏’上张贴着批判我的罪行的大字报,我一家人的名字都给写出来‘示众’,不用说‘臭婆娘’的大名占着显著的地位。这些文字像虫子一样咬痛她(萧珊)的心。” 

  那是一个用词语做“投匕”的时代,社会凋敝,人人自危。 

  现在,“屌丝”二字不仅没有被囚禁在字典里,还堂皇地出现在电视节目女主持人嘴里,说得很溜,很自然,没有感到任何粗糙、粗俗、粗鲁。这种现象意味着,“屌丝”这个词已经从本来“所指”的物中脱困,而在同一字面“能指”符号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底层资产置换———本来代指男性器官及周边物的词,现在被挪来命名那些社会身份地位相对低的人群。“屌丝”不是“官二代”、“富二代”,甚至没有幸运地出生在“北上广”这几个核心大城市。当“屌丝”们从边缘地区来到大城市谋生时,他们发现各种机会已被瓜分一空,自己面临的是一无所有。“屌丝”可以代指男女,但“屌丝男”的组词用法更普遍。“屌丝”是那种住在群租房里过着紧迫日子,生活中常常神经紧张,而内心却被涌动的欲望所燃烧的男女青年。他们要赚钱,要买房子,要开豪车,要谈恋爱,但每一个人生的步骤都需要付出重大代价。在遥远的老家,还有一对双亲,他们没有劳保,没有收入,没有未来,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不知道在电话里充满了信心,总是谈及未来光辉前程的孩子,正在城市边缘里钻来钻去,像下水道的耗子一样,穷并且没有尊严地活着。穷不等于没有基本尊严,而中国特产的“屌丝”现象,正在拷问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屌丝逆袭”指某位“屌丝”突然成功了———成功这个词,在中国主要指“发财”。很多“屌丝”其实非常有才能,但缺乏发挥才能的机会。他们一旦在新科技、网络等行业赚到了钱,立即会蜕壳重生,成为光荣的成功男士,世界上一定会有若干美貌温存的姑娘在城市的某个高尚社区等待着他。发了大财的CEO们可能会娶电视台的漂亮女主持,这更是全世界普遍的“屌丝逆袭”现象了。“屌丝”还有一种微乎其微的机会:电视选秀冠军。 

  “屌丝”这个词多少带着一种淡淡的屈辱、无奈,最后竟变成了一种略带幽默的反讽,似乎在社会上莫名地流行起来,以至于一些逆袭了的“屌丝”继续勇敢地称自己为“屌丝”,从而获得了幽默男士的名声,为自己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4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6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8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德黑兰“城市病”的教训
“处长问题”?
屌丝逆袭
李贵欣喊一嗓子吵醒了谁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5屌丝逆袭 2014-03-01 2 2014年03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