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小雅都是“最优秀”的学生,但是,所有的光环在进入大学后,似乎一下褪了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她各科都只有六七十分;第二个学期,她全神贯注在学业上,尽可能减少娱乐和休息时间,辞去了所有的社会工作,几乎所有时间都在教室中与书本奋战,但成效不明显;大二之后,背负着“努力了也没有用”的心理包袱,小雅的内心愈加烦躁。甚至严重影响了睡眠。
无论在哪个群体,“第一名”只有一个。当顶峰被人占据,如何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
别让孩子肩负父母梦想
在和小雅沟通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刘颋颋发现了小雅的症结所在。
小雅出生在北方的一座小城,父母都是工人,收入平平。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夫妻俩的求学路都被迫中断。小雅考上大学的那一天,平时省吃俭用的父母就买好菜,好好庆祝了一番。第一学期结束,当小雅带着不那么好看的成绩单回家时,父亲沉默了,一个人在寒风中走了整整一个晚上。“成为最优秀的学生”不仅仅是小雅自己的期待,更是父母、乃至整个家族的期待。
刘颋颋说,这样的个案在大学中并不罕见,父母习惯性地将自己这代人的创伤,传递到下一代。在很多中学和小学教育中,“考取大学”、“考取好大学”成为学生的唯一目标,而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考大学却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以至于一些学生像小雅一样,将学习成绩优秀成为他们存在的唯一价值,而面对学业的失败则感到完全失去了自我的价值感。
刘颋颋解释,大多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同一性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个体需要整合自我的内心,建立独有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同时要整合自我和环境,不断发展自己社会化的功能,从而更好适应环境。 “孩子需要建立自己和父母之间的‘边界’,了解什么是父母的愿望,什么是自己追求的人生。”刘颋颋强调。
学业不是唯一评判标准
从学业排名榜顶峰跌落,让小雅痛苦不堪。而在同龄人眼中,大学校园完全可以更丰富多彩,有更多的山峰值得去攀登。如果小雅可以这么想,和朋友们聊聊天或许能走出死胡同。
论坛上,一些同学给小雅支招。署名“过来人”的大师兄告诉小雅,“在大学里要学习的东西不只是课堂的知识,要取得的成功也不止是优异的考试成绩,多和同学交流,多交几个知心朋友,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也都是一种学习,毕竟我们在大学学习的目的已经不是考出好成绩,而是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同学Jason认为,“在大学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优秀的学生,他们曾经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可是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在这样的环境里做不了第一名的人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有什么好难过的呢?”
同学“虾米”劝慰小雅,“进入大学,终于前面没有重大考试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了,还不赶紧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体验一下别样人生!学习真的不是人生的全部,而只是一段时间的重要内容而已吧。”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