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教育周刊/家长会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3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不能冷
沈开达
  读新民晚报2月26日本版文章《见人不打招呼是小事一桩?》,觉得说出了我一直以来想说的话,也想谈谈自己的感想。

  见人会不会打招呼,这个话题实在是非常有必要讨论并且引起我们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这的的确确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件大事。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那么什么叫礼仪?我们连最基本的跟别人打招呼的热情和习惯都没有,还谈得上是礼仪之邦吗?记得有人写过一篇文章,说国人现在连微笑都不会了。出国回来的人都有一个体会,就是在国外,人与人之间两眼相遇之后都会点头致意,不管认识与否,早晨相遇的话还会说上一句:早上好!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看译制片,电影里外国人遇见时候打招呼那是太平常的事了,难怪电影里有那么多“你好”“谢谢”之类的问候语,现在想想那些配音演员也真够累的,除了长篇对白以外还有那么多的“废话”(这个“废话”是针对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而言)要讲,但这确实是生活在国外的平常事。

  我记得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要有礼貌、要尊敬师长等等,但这些仅仅是落实在书本上和口头上,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学生,因为学校也没有好好教过学生如何与别人相处。如果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连基本的跟人打招呼都懒得去做,或不想做,那我们又如何去和别人交往呢?还谈什么社交活动呢?如果学校只把学生当作读书的机器,只要分数,只要升学率,其他都无所谓,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所谓高分数学生,基本不会人际交往,甚至大学毕业后的招聘会也要拖着父母亲一起去,老爸老妈充当其发言人来回答招聘官的问话。我每天早上在马路上看到的中学生,他们或者手捧着手机在“苦读”着,或者吃着早点在赶路,大都是面无表情,没有青年人的朝气,显得非常的疲惫。都说青年代表着未来和希望,我真心希望他们都是昂首挺胸、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

  文章里那位上海交大心理咨询的刘老师所讲到的现象,我们每天都会碰到。早晨进大楼时遇到了保安师傅,你会打招呼吗?傍晚回家时看见邮递员在给你家的信箱里塞报纸,你会说声“谢谢”吗?我们的生活环境似乎有点冷漠,手机显示的是陌生号码尽量不要接,路上有事情发生尽量跑跑开,更别提“扶不扶”这个敏感的话题了。包括我自己现在也有点神经质了,遇到马路上有人向我问路,我会马上警惕起来,因为曾经遇到过先问路,再讲一通故事,最后是开口问我要钱的人,实在是心有余悸。

  打招呼只是个习惯问题,希望我们做家长的带个头,在家里养成这个好习惯,让孩子逐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也使得我们的社会环境有相互打招呼的习惯。

  我真心希望我们的社会热情的人多一点,冷漠的人少一点。“心不能冷”,这个最重要!您说是吗?

  沈开达

  (本文刊登时有所删节 编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3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消费者维权·特别报道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3·15专版
   第A17版:3·15专版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目击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连载
   第A31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32版:生态上海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家长会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人才周刊
   第B06版:留学移民/人才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9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康健园
   第B13版:康健园/互动
   第B14版:热点/康健园
   第B15版:康健园/关注
   第B16版:幸福之门/专版
父母和儿女之间,应该有“边界”
孩子,对不起啊
心不能冷
上海3月急招18-28岁待业青年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家长会B03心不能冷 2014-03-12 2 2014年03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