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新批评》专刊创刊于2011年6月2日。按照常规,在创刊号卷首应该有个《发刊词》,申明办刊宗旨和内容定位,一是便于作者赐稿,二是便于读者阅读识别。但本刊在首期推出时,却没有《发刊词》,似乎有点不合传统戏剧程式,开场锣鼓未敲,人物便甩着水袖登场了。这并非编辑部大意疏忽,其实,有关可以写在《发刊词》的内容,在它诞生前发布的《征稿启事》中已经反复申明了,那就是现已广为人知的“三提倡、三反对”:“倡导真实、真诚和自由、锐利的诚意批评,反对谩骂式的人身攻击;倡导‘靶标’精准、精到的及物批评,反对不及物的泛泛而论;倡导轻松、幽默、透彻的个性批评,反对故作高深、艰涩难懂的‘学院体’。”后来,编辑部又将之概括为六个字:“真诚、善意、锐利”。
在《文学报·新批评》亮相前,已有很多权威媒体,对当下的文艺批评生态存在的痼疾,给与了严厉的批评。但如何改善“沉沦”的批评生态,却很少有人践行之。因此,《新批评》之所以甫一出现,就引起文学界、知识界的普遍关注,大概就因其将“呼吁”付诸行动,不仅高举批评的旗帜,连续不断地发出批评之声,而且隔周每期用八个版的容量集中刊登批评文字,内容涉及文学名家新作的文本分析以及文化现象、戏剧、影视等,颇有点“逆水行舟”味道。常有人问:《新批评》“新”在何处?或许,这也是其“新”之一吧。
古人云:“誉满天下,谤亦随之。”说《新批评》“誉满天下”,实在有点“王婆卖瓜”了,但“谤亦随之”却是一个客观存在。应该说,这个“谤”包含着复杂的内容,既有善意的“误读”,也有不适应带来的恶意攻击,当然也有《新批评》成长过程中种种不足引发的“争议”。不管是赞誉,还是善意批评抑或攻击,《新批评》皆以宽容、包容的气度,从各种不同的意见中吸收营养,然后整整衣冠,继续出门上路。因为,我们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又该向何处去。只要不做“亏心事”,是用不着害怕半夜“鬼敲门”的。
在《新批评》出版一年多后,编辑部同仁就酝酿将内容结集成书,但一直举棋不定的是出“选集”,还是完整呈现每一期的内容。经过反复斟酌,最终选择了后者。其考虑是,这样可以原貌展示《新批评》前行的脚印,正的斜的,美的丑的,都纤毫毕现,不加掩饰;再就是,便于有兴趣研究当代文艺批评史的人,查阅所有的文章。
《新批评》丛书将一卷一卷连续推出,祈请广大读者垂注并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