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用北京大学医学院王一方教授的话来说:每个人,不是排着队走向医院,就是排队走向坟墓,这是“道”(规律),谁也无法回避!你能够做的,只是决定以什么方式来“排队”(接受结果)?优哉游哉慢慢排,活好每一天,是一种方式!急吼吼,拼了命往前冲,不顾后果,不计代价,也是种活法!后者也许前期可以很辉煌,很光鲜,但一定是缩短总进程,甚至中途摔倒,或者折寿的!
蜡烛现象。长寿不在于吃人参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有人希冀于服用补品(如人参之类)来获得长寿。这在30~50年前,营养不足、代谢低下的时代,也许是正确的。但对今天来说,这恰恰有可能是“催命曲”。因为今天的人,营养过剩、代谢旺盛已是主要矛盾。就像今天的整个生活节奏,远远比以前快得多,人们都像是上紧了发条一样,拼命地往前奔跑。
又如,过去很少使用的术语“上火”,现在已变成人人皆知的口头禅了。
人参等补品中医学归纳其功效为“补益阳气”。其实,它是助“火“的。只适合于机能低下的虚损状态,可加强代谢、增加活力。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校就有过一个经典的研究:用补气/壮阳药对那些虚损的实验(造模)动物,发现短期内的确可以促使它们机能改善,但很快就懈怠、耗竭了。而滋阴药却恰恰相反,短期疗效不明显,但长期的滋补功效不错!
作为历史经典名方,朱丹溪是“相火论”的创始人,他创制的延年益寿名方“大补阴丸”和“补阴丸”,用的都是泻火方法。所谓泻火,主要药物是知母、黄柏、猪脊髓等;其实,就是抑制代谢,让代谢减慢,别太旺盛。因为朱丹溪生活在南宋时期,鱼米之乡的浙江中部,当时求诊的病人很多都是有钱人,营养不差,就是虚火旺盛;所以,用这种方法可延年益寿。这与当今情况颇为合拍。
其实,长寿与否也可以参照“蜡烛现象“:蜡烛燃烧得越快、火势越旺,能够燃烧的时间就越短;蜡烛的火势小一点,恰到好处,其燃烧寿命越长。
所以,除非特别虚弱的人,一般情况下再盲目乱用补品,特别是人参之类,以提高体力,延长寿命,结果很可能是火上加油,适得其反的。笔者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临床就看到很多吃人参的人,吃了更上火,吃出病症,吃出很多问题来。
我们早先曾有过动物实验。上世纪80年代带学生做的小白鼠实验,给三组小白鼠分别喂养人参、大黄和蒸馏水,后两组作为参照;本意是想看看人参等补药能否增强体力,能否延年。非常有意思的是:喂养人参组的小白鼠毛发很光泽,体形也很好,长得也很快,体力明确增强,免疫指标亦有改善;但是平均寿命却有所缩短,比正常小白鼠要短上将近20%。这就使我联想到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论:“壮火/少火”学说。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黄帝内经》有“壮火/少火”之说,强调“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所谓“少火”,指生生不息、恰到好处的生理机能活动,有助于“生气”,帮助身体处于适度代谢的状态;相反,过分旺盛的机能活动(壮火),则大量消耗能量(食气),最终导致机体衰竭。其实,几个字,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恰到好处才是最佳。这类现象普遍存在。前面说了蜡烛现象:两根同样长的蜡烛,一个火势特旺,看上去很有气势,很有火力;不过很快就烧完了;也许正常情况下(少火)能点燃一个小时的,火势很旺的前提下(壮火)可能只可持续半个小时。不正是“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之理吗?其实,人的寿命是有限度(寿限)的,代谢的频数或细胞分裂的总频数也是有限度的,机能的过分动员,过分旺盛,必定导致很快损耗,最终折寿。
我的老同学胡文俊教授在做研究生课题时做了一个研究,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研究的是老运动员健康状态及寿命情况。他研究了上海市当时还活着的50、60年代的主力运动员。结果发现:大运动量的运动员没有长寿的,健康状态也不比常人更好。所以,晋朝的养生名家陶弘景就说得很好:“人欲常动,但不可大疲耳”!人需要经常活动,但不可超过极限,多么辩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