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介绍,这几年上海对污染的执法力度一直在加大。譬如去年违法纠正4000多件,情节比较严重的立案1000多件。尽管罚款力度还是不够大,还没有根本扭转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但已经有大幅提高。去年本市环保罚款超过7000万,比前年涨了50%。此外,去年还有一个力度较大的契机就是两高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大大提高了环境执法的强度。“我们往年一般够得上追究刑事责任的一年也就一两件,去年我们送了8件,已经判了6件。”
张全还介绍,在法律层面,我国正在研究《环境保护法》,估计今年会发布。同时,上海正在修订《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办法》,人大代表思想认识非常一致,认为应当加大执法力度,推出按日计罚,“明天不改变,那么明天照样罚,原来这是不行的。”同时,提出双倍罚。“什么意思?原来我们仅仅处罚违法单位,现在违法直接责任人,个人也要承担,追究法律责任。”此外,今年国家正在制订“水清洁行动计划”,将会就区域联动治理和惩罚力度进一步加强。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行为罚,只要有污染环境行为就要罚,而不像以前一定要造成严重污染后果才罚。譬如,按现在环境排放标准,冒黑烟肯定超标,不像以前宽松标准,冒黑烟还不超标准。现在冒黑烟肯定超标,就不用监测取证了。“像机动车冒黑烟,这个就直接取证,作为行为就处罚。”
黄浦江流域再建一个“青草沙”
张全在民生访谈中透露,上海将在黄浦江流域再造一个水源地,形成更加可控、便于保护水源地的格局。
访谈中,有市民提出前一段时间金山发生了自来水污染事件,询问环保部门对上海水质监测采取哪些措施;一旦发生水质污染事件,将会采取哪些硬件措施。张全回应称,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环境问题与市民密切相关,目前市政府已决定在黄浦江流域再造一个水源地,马上就要前期开始启动建设,在本届政府应该可以建成。
张全表示,这个水源地调整好了以后,上海水源地将会相对形成更加可控、更加便于保护的格局。这代表着,将基本没有开放型的水源地,其他小的也全部关闭。如此,一旦发生问题,可以把闸门关掉,迅速找原因。这就是水库型水源地的好处,而开放型水源地就很难控制。
修复100平方公里受污染土壤
“在未来大概五六年里面,大概近一百个平方公里受污染土壤要修复。”张全还介绍了本市土壤修复情况。
据了解,本市对受污染土壤的调研和修复在全国算是比较早的,2005年市环科院成立上海土壤修复中心。从监测结果看,上海地区PTS(持久性有毒物质)的污染状况不容忽视。苏州河底质、长江口潮滩、近郊蔬菜土壤和位于中心城区的工业用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张全介绍,像比较早期的吴淞工业区整治,针对的主要是上个世纪末遗留的一些钢铁渣,还包括地下水的处理。世博会时也进行了相当大范围的土壤修复,上钢三厂等全部进行了修复。
目前,本市几个重的污染场地都在进行治理。大型土壤修复场所都进行了监控,总体还是受控的。今年国家也会出台相应行动计划,各个省市都会做。这里面几条重要的,一个把土壤的监测,包括水的监测,要从原来非常态化变成常态化。譬如原来是每隔五年做一个普查,现在要变成长期的工作,日常性的工作,进一步监控。
上海进入修复状态的土地大概有多少平方?张全表示不是太多,目前大块也就是吴淞、南大和世博会地块数个平方公里。接下来,市环保部门将和规土局合作,估计在未来五六年时间里,将对近100个平方公里土地进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