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载: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磬,古代打击乐器,玉制或石制,状若曲尺。荷,负荷。蒉,草筐。既而,不久,一会儿。鄙,多义,取庸俗又固执义。硁硁,音坑坑,击石声,其声单调、生硬;形容词词尾“乎”相当于“……的样子”。己知,宾语前置,即知己。斯,是;斯己义为肯定自己。深则厉、浅则揭,《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中的两句,解释不一,本文采纳“水深就脱衣渡过,水浅就撩衣趟过”。果,学者均解作形容词果敢、坚决,愚以为作副词果然、果真,也许更妥当。末,无,没有。
用现代汉语复述此章大意:孔子在卫国,有一天正在敲磬。一个挑筐的人从孔子门前走过,说道:有心思啊,才敲磬的呀!”一会儿又说:“真庸俗、真固执啊,一派单调、生硬的硁硁声!埋怨没人了解自己,其实是认为自己正确罢了。《诗》中说:‘水深就脱衣渡过,水浅就撩衣趟过。’”孔子听弟子汇报后说道:“果真这样吗?那当然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斯己而已矣”“果哉?末之难矣”两句,均有不同解释。考虑到本文篇幅,这里不作辨析。
据《高士传》载,荷蒉者是卫国人,隐士。《论语》全书中,几处记载隐士讥讽孔子,其中以荷蒉者最为苛酷。按说,磬非琴,不易表达敲击者的情感和心思。所以,极有可能是荷蒉者知道孔子及其住处,路过听见磬声而借题发挥,故意为之。荷蒉者挖苦孔子之后,引用古诗表明自己的主张。水深,有水深的过河办法;水浅,有水浅的过河办法。要顺应自然条件,不可固执己见,冥顽不化。荷蒉者实际上隐喻孔子不辨时务,不知深浅,不能采取不同的处世方式,而是一条道走到黑,一味地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进。
荷蒉者对孔子的认识,与前文“晨门”对孔子的认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是完全一致的。
孔子自然不会同意荷蒉者的意见,倒不是因为荷蒉者讽刺、乃至斥责了自己,而是因为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看法与荷蒉者不同。按今之说法,孔子与隐士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不过,孔子没有气恼。六十多岁的孔子已经“耳顺”(为政篇),而对轻蔑言语,仍旧心平气和。非但如此,孔子甚至没有解释。孔子举重若轻,只是轻描浅写地对身旁的弟子说了一句:如果真像诗句说的那样,问题倒简单了。孔子话中有话:“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篇)可惜那不是我要走的路。让人听后必须思索的话语,更为深刻,也更有力量。
孔子坚毅!同时,宽宏,豁达,淡定,大度!令人感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