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又去了杭州,这次动机很单纯,就是想零距离感受一下京杭大运河的无限魅力。
杭州大运河最怀旧的标志物,首推拱宸桥。在19世纪末铁路开通以前,京杭大运河一直是中国南北的交通要道,南归的游子乘小舟逶迤而下,看到拱宸桥就会兴奋起来——啊,故乡,我回来了!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后屡建屡毁,现在看到的是1885年清光绪年间重修的。“宸”是帝王居所,“拱”即拱手。这座巍峨高大的三孔薄墩石拱桥,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桥长98米,如今已不允许机动车通行,完全成了观光桥。杭州人民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和展现运河的自然特性和人文精华,在拱宸桥东侧建造了充满“运河元素”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桥西面,则是明清风格的历史保护街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杭州人将民国时期留下的那些清水砖头砌成的老仓库,稍加改造成了充满民族文化传承的“刀”、“伞”、“扇”博物馆等。岁月在这里高度浓缩并巧妙重叠,物像因运河而源起又因运河而绵延。
京杭大运河最主要功能是漕运,漕运的主要物资是粮食,杭州运河沿线遍布粮仓,现保存完好,且在历史上名气最响的当数“富义仓”。富义仓居大运河与胜利河交汇处,霞湾巷东南,水环两面,视线开阔;高树围宅,静寂深幽。老房子占地8000平方米,三进院落,系晚清建筑,与北京的“南新仓”并称为“天下粮仓”,去年3月被国务院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站在青石板铺就的河埠边沿,凝视着被时光风月消蚀磨砺的泛着深褐色的富义仓木质门扉,恍然间还能体悟到古运河当年的繁忙和这座粮仓“以仁致富,和则义达”的内涵。
那天,在大运河博物馆内,我还有幸结识了“画说杭城第一人”民俗风情画家吴理人先生。吴先生正在签售他的新作《运河杭州风情》。关于运河,他已经画了40多年,出了十多本画刊。他告诉我,200多位杭州各界人士,曾用4年时间,对杭州运河两岸的文化遗存进行了地毯式普查,搜集到6000多条线索,拍下照片,录下影像,整理成文。大兜路和小河直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大兜路和小河直街都是历史上大运河两岸市民生活的集散地。如今因势造型,每一扇门窗,每一处建筑,每一条小巷,无不流淌着浓浓的古运河风情。我顺着河床,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但见河岸两旁青石铺路,灯笼高悬,每隔三五步,便是一棵胸围粗的杨柳。早春二月,丝丝柳条已经有了点嫩黄,细细匝匝地垂牵于水面,如此婉约地梳妆着大运河,让城市人,滋生出多少怀古之幽情啊!
我还特意坐了一回“大运河水上巴士”,从拱宸桥到武林门往返一次约1个小时,船票只要6元钱。如此高的性价比,上船那一刻,我兴奋得几乎叫出了声。
上海的苏州河,很多地方同杭州的大运河十分相近。或许,杭州大运河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