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居住在金陵东路外滩,离老城厢很近。首尾相接的人民路和中华路把老城厢围成了环城圆路。
从四川南路朝南走到头,就是人民路,对面是丽水路,这一带就是新北门。原先丽水路口有家很大的丽水食品商店,是我买糕点糖果的好去处。沿人民路朝西走,到了河南路,就是老北门了。以前那里有家东海家具店,我的第一个书柜,那年月很流行的斑竹书架就是那里买的。原先还有家沪南陶器商店,我在那里选购过茶具。以后才知道,这家其貌不扬的陶器店,是很有历史很有故事的。1895年,宜兴丁山均陶名家葛氏后裔葛旋生兄弟,在老北门晏海路口开设葛德和陶号,专销家窑自产的各种陶器。1913年后,“葛德和”移到拆城填河后辟筑的民国路(现人民路)上。上世纪初,其展品先后在巴黎、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获奖,由此声名远扬。外商订购陶器,都要选“葛德和”的铭款产品。改革开放后,商店又恢复了“葛德和”名号。人民路河南路口原来有家很有历史的“回风楼”,经营中低档清真菜,很适合当年我这样小青工的“口味”。寒冬腊月,十来个人围坐在大圆台旁,热气腾腾涮羊肉的情景记忆犹深。
从永安路朝南走到头,也是人民路,这里离新开河很近。小时候常沿弯弯曲曲的人民路朝东南方向走,刻把钟就到沪南电影院了,途中没有大马路要过,独自去看电影,家人也放心。沪南电影院的前身是东南大戏院,是老城厢为数不多的一家首轮电影院,另一家是学前街上的蓬莱电影院。从新开河再往南走,就到了小东门。青工年代在沪南看完电影后,会去小东门逛逛。那时东门路上各色商店林立,市百五店就坐落于其间。当年上海十大百货商店,环城路一带就占了两家,另一家是老西门中华路上的市百八店。小东门靠近十六铺,历来商贸兴盛,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绸布业“三大祥”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先后在这里开业。
印象中老西门是老城厢的“中心”,这里人文荟萃、商业繁荣、交通便捷。老西门的文庙是我前些年常去之处。每逢周日,大成殿前广场上一个个书摊紧挨着,有时还能发现一些散落其间的档案史料,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年报到著名作家手稿,名目繁多。那里有家大富贵酒楼,是上海最有名的徽帮菜馆。“大富贵”的招牌菜有葡萄鱼、杨梅圆子、清炒鳝糊、毛峰熏鸭等。前几年到安徽,好多菜馆当家菜都有“臭鳜鱼”,当地也称作“腌鲜鱼”。不过,“大富贵”倒是“松子鳜鱼”更得食客好评,这好像是道苏帮菜,看来菜肴也要“随乡入俗”。
老城厢环城路上以前行驶11路无轨电车,如今架空线入地,无轨电车更新换代为超级电容公交车。老西门是起点,也是终点,途经小北门、老北门、新北门、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尚文路(小西门)等站。那些城门早就拆除了,但以此为站名,让后人对老城厢有了历史方位感,也多了历史钩沉的厚重感。
那天又到老城厢。小东门方浜中路口,旅游大巴一辆接一辆停了下来,游人随导游的小旗如潮般地涌向“上海老街”,没人去留意人民路中华路相连处的这几幢优秀历史建筑:人民路1号原中国银行南市办事处大楼(现童涵春堂)、中华路5号原仁记珠宝银楼、中华路55号原联市联谊会大楼。环城路上还有好几处优秀历史建筑,比如小南门火警钟楼、大南门原上海电话局南市总局大楼、古城公园内的沪南钱业公所。在小北门,还有古城墙、四明公所门楼、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最早的出版发行机构上海书店。新北门人民路安仁街口,有幢颇有气派的西洋建筑,与安仁街密密麻麻低矮破旧的木制房形成很大反差。以前不知其来历,后来查史料才知道,这是建于1917年的上海华商杂粮油饼业同业公会大楼,不知为何没有列入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这些年,老城厢旧貌换新颜,保护老建筑是很费心思的。由此想到,可否组建一条环城路文化旅游线,这样游人在老城厢不仅可以看热闹,也可以看点“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