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心理-躯体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共轭现象”
2009年6月的《美国心脏病协会期刊》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绝望会导致女性的颈动脉管壁增厚,进而引发中风。”研究发现中年女性中这一情况尤其严重;情感冷漠的人,中风后恢复的速度也大大慢于常人。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绝望主妇”主要有两个特点:拒绝思考;对自己失望,觉得自己无用。她们可能平时没有心脏病症状。长期消极情绪,则为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埋下祸根。研究对比了绝望程度较高和较低的两组女性,发现前者的颈动脉平均动脉壁厚竟高达0.6毫米,远远高于后者0.2毫米。颈动脉内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增厚的地方会形成斑块,这些斑块脱落时,堵住血管,就会导致脑梗死,也就是通常说的“缺血性卒中”,亦称“中风”。
癌症也是如此,就整体而言,有一个大致的说法,约1/3的癌症长在心上。换句话说,总体上,癌症发病过程中,心理因素约起着20%~30%的催化作用。对此,已有大量资料确定。
更为重要的是,精神心理因素还非常明显地影响着这些疾病的治疗及康复过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缓解后,后续常规治疗的同时,注重并加强个性纠治,二年内可降低约70~83%的心肌梗死复发率;消化性溃疡注重并加强个性纠治和情绪优化,二年内的复发率可以下降87%。癌症患者更是如此。国内一直有个说法:癌症患者约1/3到50%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心理休克或严重的心理障碍!
研究结论:心身“共轭”,心理明显影响躯体。我们在承担国家“十一五”支撑重点项目——“亚健康”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15000多例对象的深入调查分析,在国际范围内首次用数学公式揭示及表达了一个重要现象——我们称其为“心身共轭”。也就是说,心理与躯体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相互影响关系。且这种影响的强与弱及其作用方向等,都以明确的数字表达出来。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经过多个回合调整,完成了《中国人亚健康状态评估表》设计与优化。该表中涉及了社会、心理、躯体三大领域;意在探讨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社会领域涉及四大方面:A社会支持(标注为v12/下同)、B社会压力(v13)、C社会适应(v14)、D自信满足感(v15)等。心理领域则主要评估两种倾向:Ⅰ抑郁(v10)、Ⅱ焦虑(v11)等。躯体领域则涉及常见的九类状态/症状:ⅰ疲劳状态(v1)、ⅱ消化不良(v2)、ⅲ睡眠障碍(v3)、ⅳ机能失调(v4)、ⅴ免疫力失调(v5)、ⅵ过敏(v6)、ⅶ衰老(v7)、ⅷ疼痛(v8)、ⅸ便秘(v9)等。以上所有的分项目,都有三个以上的相关指标或子项目加以提示或明确。
同时,借助流行学方法,完成了全国1.5万多例对象的问卷调查。然后,整个资料被引入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结构方程模型”(SEM)处理。其中的路径系数是采用了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因此,椭圆所表示的隐变量(不可以直接观测的变量)可通过方框表示的显变量(直接测得的变量)贡献出来。
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处理后大样本调查结果清晰的提示:心理-躯体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共轭现象”。所谓“轭”,本意是指牛背上的架子,“轭”将两头牛套在一起,使得两头牛只能同步地行走。“共轭”则是指按一定规律相互配对的一双。通俗点说,就是两者之间,A动,B也相应地动;反之亦然。
心理-躯体之间的“共轭现象”则有其具体特征,可以从“路径系数”看出来。一般说,此系数越大,控制和影响力越强。系数最大的是1,就是A动1,B也必定动1;一点折扣都不打。我们看看:心理因素影响躯体症状的路径系数为0.79,非常之高。而躯体对心理的影响仅为0.14。十分有限。换句话说,心理因素波动的是十分,躯体症状就差不多变化八分;或者说引起79%的变化。而躯体对心理的影响则比较有限,只有14%。
这一点十分契合人们历来临床观察所见;也非常符合古今心身医学或心身相关思想的理论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