胪雷是个大村子,出过不少名人,数学家陈景润就是这个村的人。有着700年历史的陈氏祠堂,名列福建省十大名祠之一,据说也是福州现存最大的祠堂。然而火车南站的建设,把这座村庄削去大半,这座曾经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的建筑,像一位弱不禁风的老人,正在等待上苍的裁决。
面对城镇化进程的日新月异,当代人究竟该怎么对待绵远悠长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物质世界的等价交换逻辑,在这里并不合用。精神生活更看重传承谱系,人们珍视的是特定的这一个,并非那些似是而非的替代品。
遗憾的是,这些年来,城镇化的进程和推土机的力量,撕裂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留存记忆。“一边拆掉真文物、一边再造假故居”的闹剧不断上演,大量不是“文物”的名人旧居、祠堂庙宇,“樯橹灰飞烟灭”、消失于岁月无声。剩下的是千城一面,楼盘林立,水泥森林。
留住乡愁离不开文化载体,也需要生长空间。它要的也不多,也许只是一个湖泊、一座祠堂、一棵树木、一块瓦片而已。而最需要的,是人们的呵护之心,帮助抵挡各种觊觎的目光。作家冯骥才说:“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护它、珍惜它;你若把它只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诚哉斯言!记忆且不存,乡愁复何寄?(余清楚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