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因涉嫌违纪被免职的江西省委常委赵智勇,在去年5月初与青年干部开座谈会时,勉励他们在修身立志、储才养望中增长才干。云云。
赵智勇这里所说的“储才养望”,顾名思义,就是培养能力和声望。“养望”这个词,现代人已经不大使用,不过在古代士大夫那里,使用频率并不低。这个词最早的使用者,大概是东晋史学家孙盛,他的意思是,君子就应该将衣帽戴端正,容貌威严,怎么可以把自己搞得蓬头垢面,还以为是在培养声望,自称性情旷达呢?可见,“养望”这个词,一开始就饱含争议,尺度拿捏很难,弄不好可能被人看成爱好虚名。
虽然可能到东晋才出现这个词汇,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先秦时代的人,却未必不作如是想,《韩非子》里面有一则故事的内容,就与“养望”十分相似。
且说晋国讨伐邢国,齐国桓公打算前去解救。齐国的大夫鲍叔牙劝阻说:“现在解救,为时太早。晋国攻打邢国,自己也会搞得筋疲力尽。晋国没有到筋疲力尽、力量削弱的地步,我们齐国的重要地位显示不出来。况且扶持一个危亡边缘的国家,其功德之大,显然比不上帮助一个已经灭亡的国家复国。大王您不如晚点去救助邢国,以便使晋国打得疲惫不堪,这样齐国才真正能得到好处。等邢国灭亡再帮助他们复国,那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名声。”齐桓公一听很有道理,就不再出兵了。
鲍叔牙的这条计策,实际是彻底牺牲邢国,用以培养齐国的名望。邢国的悲剧,是不仅亡国,而且被人出卖了还对出卖者感激涕零。“养望”的背后,如果暗藏精密的利益计算,那么用以“养望”的工具,如邢国,处境一定是很悲惨的,这就是法家思想的冷酷之处。
其实正常情况下,声望这种东西,应该是一个人由于学识渊博、能力超群和德性高尚,被民众高度认可才积攒起来的一种人格信誉。这种人格信誉,可以通过这三方面的不断砥砺与成就,渐次提升。因此,它应该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培养功夫。功到自然成。比如明代的翰林院,就被人视为“储才养望”之所,翰林们在这里,学习政务处理,培养行政能力,钻研学问,经过多年磨练,有的人便渐次有了善于处理政务的声望,获得主断政务的机会从而走上仕途。
但是有些人觉得脚踏实地培养声望的功夫见效太慢。他们发明出种种“养望”之法,比如一些旧式文人最喜欢学习“竹林七贤”,装疯卖傻。他们往往作藐视尘世的高深莫测状,而一旦利益过手,立刻现出俗人原形,吃相十分难看。他们学的不是“竹林七贤”的真性情,而是以其做派骗取名声,称其“沽名钓誉”十分贴切。还有一种是在宦海沉浮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政绩”博取高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原本不是坏名词。但为了个人升迁,不惜以牺牲地方长远利益为代价的地方长官多了,“政绩”便成了贬义词。
以上所说,还是默认人会珍惜“名”的前提下出现的现象。当“名”可以马上产生兑换价值,甚至一些负面的声名也有兑换价值时,“名”的根基和束缚,就不再是学识、能力和德性之类,而是简单的利益计算。“名”与“利”之间,再也不需要那么多弯弯绕,而是直接融会贯通,名就是利,利就是名。中国古人在“名”与“利”之间纠结了2000多年,如今两者之间的壁垒被直接打破,握手言和。韩非子见了,恐怕也会目瞪口呆,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