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仓颉造字,鬼神夜哭。为什么要哭?因为从此天下间的机密都从字里面泄露了,鬼神对于人来说,再也没有优势了。确实,我华夏民族通用的汉字,是纸上跳跃的二维密码,蕴含着也许是字典里未曾解释的意义。
“盲、忘、忙”三字也颇值玩味,盲字浅显,失去了眼睛当然就是盲人。可后二字意思相差甚远却用了相同的形声手法,都是将心作为形傍意符,而用亡作为音符声旁。那么,是不是也有会意的成分在内?忘是写实,而忙是警告,告诫我们这些子孙后代,千万不要在繁杂纷乱的事务中迷失了本性。司马迁曾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些熙熙攘攘,大约就是忙的注解了,却都是为了利,也许可以再加个名。而对于这种忙,元代的马致远在他的曲子里是用“密匝匝蚁排兵,闹哄哄蝇争血,乱纷纷蜂釀蜜”来形容并加嘲笑的;曹雪芹先生则在《好了歌》中以“荒塚一堆草没了”,“及到多时眼闭了”来劝解执著于功名钱财的痴迷者。在这些文化大师的眼中,这种忙不但是无谓的,而且是可笑的。
我华夏民族的文化,除了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外,还非常推崇那种“小园香径独徘徊”的优雅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前者是“兼济天下”的治世之道,而一旦要“独善其身”时,后者便成了追求的目标了。这种文化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了。可是在新旧文明转型之时却不断地遇到磨难,真正得到大发展之时,又恰好碰上了经济大潮。于是,那种优雅和闲适被认为是落伍,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人才是成功人士。如果这种忙是为国为民而鞠躬尽瘁,则国家幸甚,百姓幸甚。遗憾的是那种一天到晚把“忙”挂在口上的人,很多是马致远笔下的“蝇蜂”。假如奔忙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倒也罢了,可是,很多时候,钱的多少与幸福快乐无多大的关系。西方有“钱能买到豪宅,却买不到家,能买到性与床,却买不到爱情”,东方有“大厦千间,夜眠七尺,良田万顷,日食一升”的谚语。世界级富豪李嘉诚也说过“钱再多一天也只能吃三顿饭,又不能吃八顿”的话。如果过于追求金钱而牺牲悠闲甚至健康,恐怕就是迷失了本性;倘若为此违法乱纪,那更是丧失了良心。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诗中呼吁浮躁忙碌的人们,“停留一下吧,让灵魂休息一会。”成功的标志不是金钱、官位,而是灵魂的高尚。乐山大佛旁的乌尤寺内有副意味深长的对联,“事到无心皆为乐,人非有品不能闲”。领会了联意,就知道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的真正原因,是因为这个社会太功利了,放弃了这个,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美好的;而在这熙熙攘攘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悠然观照之心,当然是品位极高的人士。当年,陈毅元帅在外交部长的位上,就说过自己是“一闲对百忙”。对于那种一直朝着你“忙啊!忙啊!”念叨的人,可以用一句从北京传来的话客气地应对“您忙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