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我越发喜欢摄影;虽然拍得很不咋的,但跟我自己纵向比较,进步还是明显的。以前,我只是拿着相机留个影,什么都不想,摁下快门就是;现在,至少我有了摄影的念头。
这种念头在面对人群的时候尤其强烈,很多文化活动,各种展览各种讲座,我喜欢端起相机,把那些熟悉的朋友的某个瞬间定格下来。这些照片从相机传送到电脑上之后,面对屏幕,一边筛选照片,一边品鉴发现的乐趣。最有意思的发现是,平时再怎么熟的人,你所熟悉的那一面只是面对你而言的,而此时抓拍的照片里可以看到平时捕捉不到的某一个失神或者凝神的表情。一个强悍的人,低头时会有一种柔弱伤痛的感觉;一个酷拽的人,不经意地微笑时笑容居然如此甜美……这些时候,这个人就扩展出去了,就有了想象的空间;我总是禁不住在这种时刻想象这个人独处时的神情和状态……
摄影的念头在面对陌生人群时会更加强烈,但同时也非常犹豫。我知道这是一种冒犯。
而对于每一个希望脱离留影进入摄影的人来说,他(她)希望每一次摁下快门的时候,被摄的对象正好浑然不觉镜头的存在,私密地在思在想在哭在笑。其实,拍下这样的画面,等于是侵犯他人的隐私。
我以前一直以为我面对行人如织的街景(而这正是我特别想拍的对象)总是有所顾忌的原因就在于这种不愿冒犯他人的心理,后来,读阮义忠的书,从其中找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所在,那就是所谓市井的趣味。
阮义忠谈到很多年前刚开始摄影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是熙熙攘攘的市井,发现不到结构上的秩序和想象上的趣味,感到一股莫大的无能,产生一股极大的羞愧。”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每一个拍照的人,对通过镜头看出去并摁下快门的每一帧画面其实都有一个预设的期待,这个期待是跟拍摄者的美学经验相匹配的;但事实上像我这样的拍摄者会发现,在我获得我希望某个画面的同时,很多杂乱的因素进入了画面,或者相反,那些我所期待的因素逃出了画面。
摄影的奥秘就在于这里啊!我经常读各种摄影作品,好多杰作让人很费思考。比如有的时候我看到一幅作品,正好跟我拍的某一幅照片从光线、景深到构图都差不多,但是,人家的,就深醇,而我拍的,就淡薄。这个时候,真跟技术无关,就是一个经验以及趣味是否匹配的问题,就是一个是否浸润其中、是否与拍摄对象获得共振的问题。无论是什么样的对象,你都必须屏息耐心地融入其中,最后,拍摄者和被拍者的呼吸调到了一个节奏上,这个时候你摁下快门,那就一定是有了。像顿悟,像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