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7月2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根与诘问
顾文豪
  ◎ 顾文豪

  对我而言,奈保尔与格雷厄姆·格林是两位值得终身阅读的典范性作家。甚至可以说,在更深刻的层面上,这两位作家早已超出文学阅读的界范,而时刻给予我关于这个世界最清明洞达的认识。

  我对于奈保尔的最初印象:一位彪悍无匹的作家。对于人类孱弱根性以及复杂世界的揭示方面,奈保尔几乎到了笔随意到的畅快地步。撇弃任何可能的文艺腔,直抵人性与世界的深处。这种抵达,就外在的表现来说,自是雄肆斩截的犀利议论,就内在的根性来说,却是一番温柔绵密的细腻观察。

  如果奈保尔的个人书写诚然迥异他者,也正因为他自有一套观察方式。就像他在《作家看人》中所强调的,“我这一辈子,时时不得不考虑各种观察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如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这种观察,不仅是作为书写者的基本功,好比奈保尔从最初的《米格尔街》的“平面”观察,逐渐学习“退后一步、两步或者三步,看到更多场景”的更为复杂全面的观察技巧,进而它还是一种对“自我”文化身份的探究方式。换句话说,作为一个行走过世界的作家,奈保尔无法“假装自己只了解一个地方”;而作为一个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失落始终保持警惕的个人来说,奈保尔“很早就意识到存在着不同的观察方式,因为我是从很远的地方来到大都市。严格说来,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我找不到一个过去,一个我可以进入和考虑的过去,这种缺失让我感到痛心。”

  一如他对于同样从小地方走出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沃尔科特的“观察”,即充分见出奈保尔对于无根的文化状态的深刻反思。他推崇沃尔科特前所未有地以自己的创造力重新审视“小地方”的文化悲哀感,并将对于无根文化的虚无形态的思省以现代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成为“一种直击眼前处境的顿悟”。与其相比,奈保尔就认为自己的作家父亲,在写作中完全沉浸在古老的印度仪式中,对眼前生活的痛苦与环境的变迁视而不见。然而奈保尔也毫不留情地察觉到了沃尔科特的成功之中的某些问题。亦即当诗人总是强调自己的肤色,总是将更复杂的文化问题转化为种族问题,那么这种转化,显而易见是因为“他把海岛上那种由于空虚而产生的不快乐带上了种族色彩,从而便于处理掉”。于是,肤色的黝黑,不仅暴露出问题,相反也成为更大问题的遮掩布。

  但奈保尔又提醒我们,无根的状态并非只存在于所谓的荒野远地,大城市中人同样概莫能外。道地英伦范儿小说《斯通和骑士伙伴》塑造了一位即将面临退休的独居鳏夫斯通先生。生活按部就班,不时陷入对过往岁月的缅想。即将退休的他,某日突发奇想,向公司上层提出了一个旨在照顾退休员工的“骑士伙伴”计划。这一建议得到了支持,斯通本人也被调去新部门与同事温珀开展这项计划。然而在经历了短暂的兴奋之后,斯通发现自己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加之老友过世,一切让斯通顿感失望。小说结尾,斯通融入伦敦的人群,“希望这样一直走下去,把自己累倒,这样内心的痛苦就不能再折磨他了”。

  奈保尔1963年在接受采访时自述,这是一部关注“创造的挫折和岁月的流逝”的作品。当斯通在人流中独行时,他意识到所有的身外之物都不重要,“而重要的身体却脆弱不堪,终有一天会腐朽”。这才是“宇宙间的秩序”,虽然他曾竭力在这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在个人生涯中唯一一次尝试作出对自我生活的主动改善,但到头来仍旧陷入不可逃避的孤单怅惘,因为“这终究不是他的秩序”。

  有研究者指出,奈保尔写作《斯通》期间,自己也遭遇了人生的痛苦,“对于自己生活的本质,我无法在我的文学经验中找到任何参照,而这另外一种生活,则是那种在有些人眼中宛如陌生人般的生活,他们生活在伦敦,有悠久的历史。”但重要的是,奈保尔没有因此让作品陷落在对于自身感受的爱抚中,从而丧失了宝贵的艺术洞见,而是如高尔基所言“在陈腐的晦暗大海里揭示其悲剧性的幽默”。

  而当这种“悲剧性的幽默”从个人生活转进至整个国家的重建,那么其中所蕴含的问题也就更深更大了。《游击队员》里看似煌煌实则拼凑出来的“画眉山庄”、“人民公社”不过是衰败中的衰败。而掩蔽在这些衰败背后的革命者,要不在自己的涂鸦中以白种女人的视角自我崇拜,要不在愤世嫉俗里施行旧帝国余晖的伤悼自怜。而最大的“悲剧性幽默”恰恰来源于曾为民权事业坐过牢,出狱后流亡西方的革命人物罗奇。罗奇因为自己早年的经历而得到西方公司的职位,实质上他的角色至多只有装饰性的公关作用。可虽然自知被利用,他仍旧乐此不疲,因为“做实事”的幻想已然牢牢控制住了他。 

  “当人人都想战斗,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战斗了。人人都想打自己的小战役,人人都是游击队员。”这些人所谓的“革命”,原来无非是在革命的大词底下,各人开各人的趴。奈保尔写出了一个后殖民时代的困境的梦碎与心灭。

  在所有我读过的作家中,奈保尔最善于在多角度的文明视野中观察事物。他不仅如其所言,能够站远几步看到一个事物的各种面相,还能够同时从不同价值世界的体系中,来比对同一事物在不同处境中的不同意义。见人所未见,不仅指的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更在于能在别人看到的部分,用另外一种方式发现一些不曾看到的东西。

  离散与飘零,确实是奈保尔文学创作的一大基点。但这一基点,更大程度上是有意无意间迫使奈保尔学习和训练一种“观察”方式,一种“诘问”方式。有同样经历的作家并不乏人,但奈保尔毫无疑问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个。他的优秀,恰恰来自他对离散与飘零的自觉与警惕,他没有让自己沉湎于书写那些“便于处理”的痛苦。

  至于他那同样令我印象深刻的温柔,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幽暗国度》中一段关于印度马车夫的描写:“一整天,它没载上一个客人,这会儿深更半夜,当然更不会有客人出来叫车了。车上点着一盏灯,昏昏黄黄。马儿把嘴巴伸到马路中央一小堆干草上,自顾自地吃草。寒风中,车夫身上裹着大衣,手里抓着一大块抹布,不停擦拭着晶亮冷清的车篷。擦完,他拿出一根掸子,拂拭车身上沾着的灰尘,然后又拿起抹布,在马儿身上擦拭一番。不到一分钟,他又钻出马车,重新擦拭起来。一整晚,他就这样钻进钻出,擦拭不停。马儿只管低头吃草,车夫身上的大衣闪闪发光,马车亮晶晶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读者之声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人才专版/招生培训
   第A10版:新闻面对面
   第A11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运动汇
   第A15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6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家装专版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B16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无根与诘问
新书推荐
三个老男人一台戏
新民晚报读书/星期天夜光杯B02无根与诘问 2014-07-27 2 2014年07月27日 星期日